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地考察调研时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系列重要论述凸显了党中央对未来产业的高度重视,我们要深刻领会发展未来产业的战略意义,充分认识其演化规律、发展情况和问题挑战,完善产业政策、强化要素保障,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前沿技术突破、社会需求拉动和资源开发驱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展不仅关乎新技术的突破,更关乎新范式的确立与新动能的孕育。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在于突破传统路径依赖,是创新驱动主导的生产方式与增长模式,是符合五大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未来产业正是承载这一转型的关键载体,其主要体现在未来产业的两种发展模式上:一是未来科技产业化,由原理突破和原始创新驱动,通过新技术的创新,孕育催生新市场及新产业,例如量子信息、光计算等;二是现有产业未来化,即现有产业通过本领域的前沿技术突破创造新产品新工艺,扩大本产业的市场规模,提升本产业的价值和效率,例如6G、第四代核能、化工新材料等。发展未来产业,能够持续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加速转化,释放新质生产力的结构潜能和系统效能,在重构全球产业分工格局和创新生态中赢得主动。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既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与跃升的关键支点。
未来产业已经成为中央和地方打造新增长引擎的重要领域。部委层面立足自身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工业和信息化部持续健全未来产业的“1+N”政策体系,开展未来产业创新发展案例遴选和揭榜挂帅,引导政府投资基金加大对未来产业的投入力度。国家发展改革委深入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支持人工智能、生物制造、未来能源、量子科技等领域新场景建设。教育部优化未来技术学院布局,完善“四新”学科建设,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培养技术创新领军人才。地方层面结合自身基础,探索形成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路径。创新高地突出创新策源,深度布局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科技等未来科技产业化领域。制造业强省注重全链创新,打通“基础研究——成果转化”链条,以场景为牵引、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积极布局氢能、新型储能、生物制造、先进材料等现有产业未来化领域。制造业大省发力产业升级,立足核心产业,延伸高附加值产业链,促进电子信息、材料、航空航天等产业向高端化、未来化发展。西北地区强化资源驱动,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国防工业基础,积极承接东部地区前沿技术转移转化。
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的支撑下,我国未来产业正加速发展,竞争实力位居全球前列,有望培育形成一批超万亿级新支柱产业与产业集群,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从创新性看,我国未来产业与世界各国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部分产业已形成“领跑”全球的发展优势。我国6G、新型储能产业全球领先,脑机接口、具身智能、光计算、生物制造等产业处于全球第一梯队。从影响力看,我国未来产业展现出蓬勃发展势头,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新动能。如,我国新型储能市场规模已超万亿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进一步拓展。面向2035年,生物制造、具身智能、深海、先进材料等产业将有望突破十万亿元规模,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带动全产业链提质升级,催生孕育新市场空间。
未来产业创新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较强,我国仍面临多方面挑战。未来科技产业化方面,主要面临“科技产品化”和“产品实用化”难题,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可用产品的工程化能力,以及将可用产品转变为经济实用产品的商业化能力仍有待提升。现有产业未来化方面,主要面临“技术跃升”困难。如在先进基础材料领域,我国核心技术瓶颈突出,部分关键材料依赖进口,部分制备技术和设备存在“卡脖子”问题。此外,我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还面临基础研究与原始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应用场景驱动不力、科技金融支撑不足、非市场性风险伴生等共性问题。政策的协调性也有待进一步完善,部门间尚未形成贯通“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应用推广”全链条的政策合力,地方追逐热点赛道的过度竞争情况也客观存在。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未来产业是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实现高质量发展、赢得国际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核心力量。必须坚持前瞻性预判与系统性布局相结合,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统筹资源要素配置,解决未来产业“发展什么”“如何发展”的难题,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未来产业发展道路。
一要加强前瞻研究,做好未来产业发展指引。鼓励专业机构加强产业预见性研究,综合考虑技术创新、市场需求和战略导向等因素,编制发布未来产业子赛道发展报告,积极为产业各界提供参考指南等公共品。探索开展未来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前瞻研究制定产业目录体系并做好态势跟踪与动态更新,加强对业界和地方的宏观指引。
二要注重因地制宜,形成“分类定位、协同联动”的体系化布局。对科教、人才和金融要素丰富地区,聚焦前沿技术策源,整合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产业化的全流程要素资源,重点孵化培育原始创新型未来产业。对科教和产业要素丰富地区,探索产学研协同攻关和产业链上下游联合攻关,打造迭代创新型未来产业集群。对西北、沿海等资源富集地区,引导发展未来能源、未来材料等资源依赖型产业。
三要坚持分类施策,明确不同产业发展路径。面向“未来科技产业化”,可采取“科技创新推动式”发展路径,通过设立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等,加速基础研究向工程化开发转化,并利用规模推广期需求侧工具降低商业化成本。面向“现有产业未来化”,可采取“需求牵引攻关式”发展路径,借鉴4G/5G研发的成功经验,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用创新联合体,一体化部署基础研究与产业攻关,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转型。
四要适应发展阶段,形成贯通全程的政策工具体系。综合利用和丰富完善科技类、产业类和监管类政策工具。在技术突破期,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对未来产业涉及的科学原理研究,支持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在商业化导入期,面向未来产业建设高水平的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平台体系,用好场景创新工具,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商业化。在规模推广期,探索建立新产品性能分级标准并开展测评,加大对政府采购、国企采购工具的利用,支持建立配套基础设施、维修工作站等,降低大众用户的使用成本,帮助未来产业刺激和创造市场。此外,还需建立技术跟踪评估与包容审慎监管机制,防范伦理、安全等非市场风险,为产业发展筑牢底线。
五要强化制度创新,构建良好产业创新生态。构建耐心资本投入保障机制,保持对未来产业的必要财政投入,引导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支持、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支持国有企业创新试错,健全激励和保障机制,引导国企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重要主体。设立先导区,面向未来产业的培育发展和集聚,探索科研、产业、监管、金融、教育、国企等一体化的改革。
(作者系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