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而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事关党的建设和事业发展全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今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提出,“创新方法载体,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工作提质增效”。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在深刻改变人们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同时,也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新动力和新途径。新征程上,党员教育培训工作应注重发挥好数字技术的赋能作用,让数智化真正成为锻造过硬党员队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支撑。
构建数字化平台体系,筑牢党员教育的信息化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战略布局,加快建设高速泛在、天地一体、云网融合、智能敏捷、绿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能化综合性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当前,各级党组织虽然搭建了众多在线平台,却存在着“有平台无生态”的问题。资源分散、系统割裂导致党员重复注册、学习数据难以溯源等问题时有发生,不仅容易造成资源浪费,更可能催生“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当务之急是打破平台壁垒,通过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统一接口标准、打通数据孤岛、完善学分互认,着力构建标准统一、数据互通、资源共享的党员教育数字化新生态。要统筹推进覆盖全国的一体化智能教育平台建设,开设共产党员网在线课堂,充分发挥“网上党校”等学习平台作用,为基层党组织开展有组织的学习提供服务,为广大党员学习以及难以参加线下调训的党员提供线上培训服务,为新时代党员教育工作提供坚实的数字化基础支撑。
突出数字技术精准优势,提升党员教育的靶向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党员教育培训,只有深度关注和回应主体的个性与诉求,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以数字技术赋能党员教育,就要利用好其海量数据存储与智能画像的优势,精准识别党员、匹配课程、评估效果,有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党内统计,截至2024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达到10027.1万名,基层党组织有525.0万个,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广大党员分布在不同领域、不同岗位,承担着不同职责和具体任务,其学习需求也呈现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差异化特征。传统党员教育培训曾受困于“千人一面”的粗放模式,这种“供需错配”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的是教育思维与数字时代的脱节。要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包含政治素养、专业能力、服务效能等维度在内的“党员能力画像”,围绕党员岗位职责需要,对农村、城市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企业、新兴领域的党员分级分类开展专题培训,分别明确主要任务、重点内容、实施路径,不断提高施训的精准度,真正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变。
创新数字化传播手段,拓展党员教育的时空融合场景。随着数智技术深度应用,AR、VR、5G+8K超高清直播、实时互动平台等应运而生,党员教育正突破传统范式,打破传统时空限制,通过技术创新、场景再造与生态重构,逐步构建起“云端+实地”“线上+线下”“现实+虚拟”的立体化教育网络。一方面,以数字化持续优化赋能传统培训方法载体,通过高清直播课堂、短视频微课等形式,将讲党课的场景从会议室延伸至基层组织、田间地头。运用视频集中培训等方式,让优质课件直达一线、覆盖基层,推动基层党组织有组织地开展集中学习研讨,与落实“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组织生活制度有机结合;用好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化开展“党课开讲啦”等活动,广泛组织讲党课和优秀党课展播,面向基层党员开展生动鲜活的理论宣传教育;开发“指尖课堂”,借助统一教育平台推送“十分钟微党课”,满足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通过VR虚拟技术等将历史人物、红色场馆、实践基地等“搬”到党员身边。通过数字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推动红色基因传承从“物理空间”向“数字场域”延伸,推动教育过程向沉浸式体验、参与式经历、第一视角感悟等方向转变,使党员在“云体验”“云倾听”“云触摸”中增强情感共鸣、坚定理想信念。
直面网络空间复杂性,激活党员教育的主体担当。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日益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尤其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借助算法推送、短视频传播等新型载体,给党员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广大党员要主动适应信息化要求,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学习和运用互联网,规范网络学习行为,提高学网用网能力,在网络空间发挥积极作用,加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辨析和引导,不当旁观者,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坚持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净化“噪声”“杂音”,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党员教育培训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