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13 10:52 作者:郇庆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一个系统完整且意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不仅有着坚实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基础,而且通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提出一系列新概念新命题新论断,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它是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议题领域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构成了当代中国和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熠熠生辉的生态篇章。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大理论命题不仅深刻阐释了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的历史真理,而且清楚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及其在分析人类社会或文明发展时所显示出的理论洞见。这一论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创新意义在于,它强调良好生态环境本身对于人类文明延续与发展的基础性地位,从而提出或彰显了一种时代意涵鲜明的“生态文明史观”。人类文明自诞生之日起就包含着社会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两个层面,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对于某一个时代或基于特定构型的社会与自然关系的文明而言,人类社会关系往往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而从文明变迁的视角来说,人与自然或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则具有更加基础性的作用。这种新型文明史观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大启示或实践要求,就是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根本性战略选择。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理论命题,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世界观和本体论层面上,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问”,是一个由“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本体设定、“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核心观念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战略抉择三重维度所组成的有机整体。这一论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创新意义在于,它尤为强调人类个体、社会与文明同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表征。在此基础上,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就成为贯穿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体系的统摄性哲学价值与伦理观念。而同样重要的是,这种认知与观念层面上的革命性变革并未停留在理论本身或少数人的先驱性实践,而是被确立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引领与根本遵循。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大理论命题的核心要义是正确理解对待经济社会现代化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尤其是科学理解对待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现代化、全球化等当代关系议题的本体论、价值观、认识论和实践论。而这一论题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创新意义在于,明确要求在哲学价值观层面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特别是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把人类活动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之内。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努力对经典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自然世界规律、社会历史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不断提高认识与把握,还要努力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所拓展的对自然生态一般规律、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物理极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刚性约束的深刻认识与遵循,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经济学

“生态经济”等重要理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理论与政策意涵,一是由经济发展和技术革新所引发的生态的经济化和经济的生态化,二是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机组成部分所决定的现代经济建设的绿色转型重构。无论从唯物史观关于经济基础决定性作用的理论立场来看,还是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整体性变革目标要求来看,探索构建新型的经济形态及其运行机制,都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并科学评估其成效的标志性方面或议题领域,并且这种新型的经济形态及其运行机制的首要表征必须同时是生态化的和社会主义性质的,而这显然意味着需要作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生态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时代理论创新。因而,生态经济其实就是一种“生态文明经济”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经济”。这一概念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意义,尤其体现在以下两个具体论题:一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二是“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就前者而言,它既可以理解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概念命题的另一种形式叙述,即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发展潜力和后劲,使绿水青山持续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也可以理解为对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与保护发展生产力关系时代特征的理论概括,尤其是凸显了当代社会条件下基于自然生产力合理利用与保护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绿色变革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就后者来说,我们要全面理解习近平同志关于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辩证关系的高度概括性阐述,即新质生产力之“新质”的重要维度或表征是它的“绿色”,而绿色生产力之“绿色”的重要维度或表征是它的“新质”,因而它们之间有着内在一致或契合的一面。

“绿色发展”重要理念的核心要义是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人类发展活动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否则就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而是发展话语语境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共处准则的表述形式。这一概念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意义在于,第一,它深刻内嵌于“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也就是说,无论是它的完整理论与政策意涵,还是它的现实推进,都离不开其他四个理念的赋能与规约;第二,它明确表述为党和政府长期坚持遵循的国家发展战略,这离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框架和党的全面领导体制是难以想象的,同时也就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经济学的鲜明政治属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理念是在现代化话语语境下对人与自然关系理想状态和共处准则的理论概括,尤其强调在实现经济社会现代化过程中自觉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从而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中国式”的前缀修饰,则表明了通过借用中华传统生态文化术语与彰显民族自主立场而实现的、兼具理论深刻性和文化自觉意蕴的表述创新。这一概念对于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意义在于,第一,它深刻内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独特表征系统——“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也就是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实是需要与其他四个独特表征互为条件、相互构建的;第二,更为重要的是,它预设了作为中国式现代化根本特征,也是最大优势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性意义。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态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

“建设美丽中国”,党的十八大报告已明确提出。因而,这一理念可以从以下两重意义上来理解,其一,它是生态文明建设及其目标界定的更加形象生动的表述形式,但就其基本意涵而言则是大致等同的;其二,它是更多情况下具象为 “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等表述的全域中国生态环境整体愿景想象。这一理念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态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创新意义在于,第一,“建设美丽中国”的“美丽”既是自然生态环境意义上的,也是经济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第二,“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主动追求并坚定贯彻实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选择的一部分。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重大理论命题主要包括以下三层理论与政策意涵:其一,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最基本的社会民生需求;其二,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改善生态环境是广大人民群众日趋强烈的社会政治意愿与要求;其三,党和政府要致力于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一论题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态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创新意义在于,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理应是一个将保持与不断改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其基本政策目标与治理实践的社会,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尤其是它的初中级阶段要自觉致力于促进生态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的社会与生态公平正义,借助马克思主义执政党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的整体优势,充分地把社会与生态公平正义的理念引入生态产品制度政策的设计管理,从而不断提高生态产品及其供给的普惠性。

“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重要理念可以分别从以下两重意义上来理解:其一,它和“建设美丽中国”之间的关系,“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不仅是“建设清洁美丽世界”更宏大目标的一部分,而且也很难在撇开世界其他国家的封闭环境中得以推进或实现;其二,它在很大程度上等同于我国的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倡议,中国致力于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就前者而言,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将其作为核心构成要素之一的、长期推动建设的“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未来世界愿景;就后者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我们倡导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认知与环境政治哲学基础,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任务是解决好现代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人与自然冲突问题,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而中国将通过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等,努力促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更加公正有效的解决方案。这一理念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态的社会主义社会理论的创新意义在于,第一,社会主义社会理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政治原则和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所拥有的整体优势,将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化与政策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显著表征,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的实际成果向世界表明社会主义制度与价值观的先进性吸引力;第二,社会主义社会应是一个勇于担责、不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社会,要通过所有可能的国际制度与规范以及灵活有效的国际合作策略积极促进世界秩序的公正绿色变革,从而不断推动构建生态环境友好和社会公平正义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为北京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为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重大攻关专项(25LLMLA012)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