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党组织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出现‘断头路’”,同时强调要推动各方“主动作为、协同联动”,形成“做好社会工作的强大合力”。在此背景下,通过一系列微小但具体的行动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先锋“微行动”以其细致性、即时性、示范性,成为激活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依托组织整合与机制协同,党员先锋“微行动”有利于将党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形成治理“大合力”,实现基层治理效能的有效提升。
一是破解基层治理末梢堵点,打通服务最后一米。基层治理效能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后一米”治理难题的实质,在于行政力量与群众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因为资源分配存在层级化、服务响应存在滞后性,行政体系往往难以精准匹配政策执行,难以快速响应居民的个性化需求,群众常面临“小事难办、急事难应”的困扰。党员先锋“微行动”以其灵活性和即时性特征,有效填补了这一治理缝隙。党员个体深入社区楼栋、街巷院落,将治理重心下沉到家庭、邻里层面,构建起覆盖全域、直达末梢的服务体系。这种零距离的服务机制既化解了“看得见的管不着”的尴尬,又能即时响应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党员先锋“微行动”能有效推动治理重心真正下沉到群众日常生活场景之中,从而有效推进基层治理模式由“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的转型。
二是激发基层治理内生动力,激活治理关键支点。基层治理不能仅靠“政府推动”,更需要群众的“主动参与”。党员先锋“微行动”通过“身边人带动身边事”的方式能够有效激活基层社会的“神经末梢”。党员先锋以身作则的行动实践,将抽象的治理目标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具体行动,例如垃圾分类、邻里调解、环境整治等,降低了群众参与的门槛与成本。这种“以点带面”的模式,让群众在解决身边小事中积累成就感,逐步形成“共建共治”的自觉性。同时,“微行动”通过积分管理、荣誉表彰等方式,将个体贡献转化为集体认同,增强了群众在治理中的主体性与获得感,为基层治理注入可持续的内生动力。
三是提升党组织组织力与凝聚力,探索党建有效路径。党组织的组织力与凝聚力是基层治理的根本保障。党员先锋“微行动”既是锤炼党员党性的实践载体,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纽带。在解决群众困难的过程中,党员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深化了对“为人民服务”宗旨的理解,也强化了党组织的宗旨意识与责任担当。此外,党员先锋“微行动”通过加强统筹协调、发挥党员带头作用、动员群众参与,有效整合了分散的党员力量,形成了服务群众的有生力量,切实增强了党组织在基层的组织存在、社会动员能力和资源统筹能力。
四是筑牢基层风险防范屏障,提供稳定坚实保障。基层稳定是社会治理体系有效运行的底线要求。基层党员具有分布广泛、工作贴近群众的独特优势,这使基层党员能够提前为风险进行预警,能够及时合理地化解矛盾。依托日常走访与网格化管理的机制,党员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苗头性矛盾纠纷等问题,并及时采取现场调解、信息上报等方式,力求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防止矛盾的升级。这种“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机制,既强化了基层有效应对风险的能力,又在服务群众、排忧解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群众信任,为维护社会稳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党员“执行力”与“凝聚力”是治理效能转化的核心纽带,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体现在党员干部的执行力和担当精神上。基层党员先锋的执行力是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实的重要基础,党员作为政策执行的关键环节,其高效务实的行动将政策要求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从而推动党的意志真正惠及人民群众。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需要将党员先锋“微行动”融入国家治理的制度体系,通过整体联动、协同高效的治理机制,有效解决治理资源分散、力量不聚的问题。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优化队伍结构,精准设岗定责。汇聚“大合力”的关键在于选拔各领域优秀基层党员,配齐一支基层治理的带头人队伍。党员的内生动力源于其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群众需求的精准契合。需要指出的是,党员人才的优势特长和个人意愿各不相同,各地区的区位情况、发展模式、资源禀赋也存在差异,这决定了其人才需求、选拔集聚的方法需要多样化。因此,只有结合党员专业背景,优化人岗匹配,将党员个体的价值实现精准指向服务群众、推动治理的集体目标,这样党员才能通过“微行动”充分释放个体能量,使“微行动”真正成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关键着力点。
二是完善制度建设,健全协同机制。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提升基层党员队伍的管理水平,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重点,也是推动“微行动”有效汇聚成“大合力”的长效保障。为此,必须着力构建系统完备、衔接顺畅、运行高效的制度体系与协同框架。工作重点在于:一要细化“微行动”的岗位职责与评价标准,确保行动目标清晰、操作规范;二要打破层级壁垒,促进资源和信息共享,实现跨部门、跨层级的紧密协作,使党员个体发现的“微问题”能迅速调动多方力量协同解决。
三是搭建多元平台,创新组织生活内容形式。党员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微行动”,发挥自己的作用,需要有效的载体作为支撑。因此,应精心打造承载“微行动”、催化“大合力”的实体与线上平台,并推动组织生活深度融入基层治理实践,例如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实地阵营,创设“微心愿墙”等互动载体;运用智慧党建平台等线上工具,实现行动动态分享和经验实时交流。通过搭建多样化的参与平台,为党员先锋开展“微行动”创造有利条件,强化基层治理“大合力”的基础。
四是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党员素质。党员素养是保障“微行动”高效高质量开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每项“微行动”落到实处,离不开对党员的党性教育和业务能力素质培训。要深化党性修养与宗旨意识教育,通过红色课堂、宣讲活动强化党员身份认同与奉献精神,筑牢思想根基,激发参与“微行动”的内在自觉。同时,要重视实践养成,围绕政策解读和矛盾调解技巧开展针对性强的技能培训,提升党员解决“微问题”的专业能力,使专业能力和素养提升成为党员“微行动”汇聚基层治理“大合力”的重要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