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10-22 10:21 作者:张树华

在“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广泛深入地察民情、听民声、汇民智,凝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中央政治局9月29日召开会议,研究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重大问题,听取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稿在党内外一定范围征求意见的情况报告。会议指出,这次征求意见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建议稿给予充分肯定。作为国家治理关键环节的五年规划,不仅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擘画,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转化为实践形态的关键纽带。编制过程中,党中央及时动员部署,各级党委和政府通过各类民主渠道,积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听民声、汇民智、聚民心、促民生。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建言献策,上演了一场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生动实践。五年规划的编制,已经成为践行和彰显中国之治、中国式民主的重要平台。

就国家发展规划广泛征询民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机制性安排

党的领导是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根本保证,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五年规划编制中得以实现的核心逻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其能够超越局部利益与短期利益,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统筹全局。五年规划编制过程中,党中央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战略方向,本质上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转化为国家发展目标的过程。同时,党的领导为民主决策提供组织保障,确保民意征集既不偏离国家战略方向,又能充分反映群众多元诉求。这种“总揽而不包揽、引领而不代替”的领导方式,避免了西方多党制下“政党博弈导致决策低效”的弊端,为多元主体参与民主决策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

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广泛性特征的集中体现,只有让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表达,才能实现“多数人利益与少数人合理诉求”的平衡。五年规划的民意征集机制突破了传统民主参与的局限,强调参与的实质性与有效性。从参与主体看,既有各民主党派、专家学者等具有专业能力的群体,为决策提供理论支撑与专业论证;也有企业代表、基层干部、普通群众等利益相关者,让决策直接回应具体利益诉求,最终将“讨论——沟通——共识”的过程融入规划编制,使不同主体意见在对话中达成平衡,最终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决策方案。

规范科学的决策程序也是民主决策从价值理念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制度保障。五年规划编制遵循“前期调研——草案起草——公众参与——审批发布”流程。前期调研是问题识别过程,通过对群众诉求与发展痛点的系统梳理,确保决策始终聚焦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草案起草阶段是方案构建过程,在吸收多元意见的基础上,将民意诉求转化为具体政策框架;公众参与阶段是方案优化过程,通过进一步征求意见,弥补可能存在的疏漏;审批发布阶段是合法性确认过程,将民意共识转化为国家意志。这种程序设计确保民主贯穿决策始终,避免了“民主形式化”“程序空转”等问题,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坚实的制度支撑。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式民主的政治优势与实践创新

民主决策的有效性不仅取决于决策过程的民主性,更取决于决策实施的连续性。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能从国家长远发展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制定具有连续性的战略规划,确保五年规划“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统筹全国性的数据资源和社会信息,能更精准地把握群众诉求的变化趋势,既保持战略方向的稳定性,又能动态调整政策细节,实现稳定与灵活的统一。这种稳定性避免了西方多党制下“短视化决策”“政策摇摆”的弊端,让民主决策能够持续回应人民长期利益,为国家发展提供稳定的政策环境,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管用性”的重要体现。

“全国一盘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也是民主决策能够高效落地的重要保障,这一优势源于马克思主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思想,也符合现代治理中协同治理的要求。民主决策不仅需要科学制定,更需要有效执行。五年规划的实施机制通过“全国一盘棋”的统筹,将民主决策形成的共识转化为全国范围内的协同行动,本质上是对“民主决策——执行——反馈”闭环的强化。将群众诉求与区域发展、部门职责精准对接,避免了“分散决策”“各自为政”的弊端,让民主决策形成的共识快速转化为实际行动,确保“人民期盼的”与“实际落实的”高度一致,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实效性”的关键支撑。

数字技术发展为全过程人民民主提供了新的实践载体,也推动了民主决策的创新发展。五年规划的民意征集机制借助数字技术,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的参与渠道,本质上是对“人民当家作主”实现路径的拓展与深化。从“参与广度”拓展看,网络平台让偏远地区、特殊群体等传统参与渠道较少的群体能够便捷地表达诉求。从“参与深度”提升看,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民意进行系统分析,精准识别群众核心诉求,避免民意碎片化导致的决策偏差。从“参与效度”优化看,让群众清晰地了解参与效果,增强其对民主决策的信任度。这种“技术+民主”的融合模式,不仅丰富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更推动了民主决策理论从“形式参与”向“实质参与”的转变,彰显了民主决策的时代性与创新性。

群众路线引领下的民主实践成果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五年规划的制度实效,本质上是群众路线在民主决策中的实践成果,体现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心凝聚等维度。

共识是发展的动力,五年规划通过践行群众路线,将人民的发展诉求转化为国家战略,让经济发展既符合客观规律,又贴合人民期待。民意引领发展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效益,更让人民成为经济发展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实现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协同推进。这种“发展顺应民意”的逻辑,让经济发展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也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

回应民需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只有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社会治理才能实现“精准化、精细化”。五年规划通过践行群众路线,将人民在教育、文化、社会治理等领域的需求,转化为社会发展的具体目标,让社会建设始终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展开。这种民需引领治理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社会治理效能,更让社会发展具有了更鲜明的“以人为本”特征。每一项社会进步,都源于对人民需求的精准回应。这种“治理对接民需”的逻辑,让社会发展更加契合人民期待,也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进步的成果。用好网上群众工作平台、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已经成为新时代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科学决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创新手段。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只有让群众感受到民生改善的实际成果,才能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五年规划通过践行群众路线,将民主决策的成果转化为民生改善的实效,让群众从“家门口的变化”“生活中的便利”中,真切体会到国家发展与个人命运的紧密联系。这种“民生联结民心”的模式,不仅强化了群众对国家的情感认同,更凝聚起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力”的最直接体现。民生改善带来的认同感,进一步转化为群众参与民主决策的热情,让他们更主动地关注五年规划编制、更积极地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这些建议被吸纳后,又进一步推动了民生改善——这种“参与——改善——再参与”的良性循环,夯实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群众基础,又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以“聚民意、汇民智、解民忧、惠民生”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底色

“聚民意、汇民智、解民忧、惠民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从了解人民需求到整合人民智慧,再到解决民生难题,最终落脚于改善人民生活,构成了民主决策从价值理念到实践成果的完整闭环。

聚民意是民主决策的逻辑起点,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人民性”本质的直接体现。民主决策的根本价值在于回应人民需求,而聚民意的过程,就是将“分散的群众诉求”转化为“系统的决策依据”的过程。强调人民需求是决策的第一信号,通过广泛收集不同群体诉求,确保决策始终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展开。聚民意的深层价值,在于构建决策与民意的内在关联。通过有效的民意收集机制,让群众感受到自己的声音被重视,从而增强对决策的认同度;同时,让决策主体精准把握人民需求的变化,避免决策偏离民生导向。这种“民意引领决策”的模式,不仅提升了决策的合法性,更强化了群众与国家之间的情感联结,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凝聚力”的重要来源。

汇民智是民主决策的科学保障,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科学性”特征的重要体现。汇民智的过程就是整合“群众分散智慧”与“专家专业智慧”,形成科学决策方案的过程。它突破决策主体单一化的局限,通过广泛吸纳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为决策提供更丰富的思路与更可行的方案,让决策既符合客观规律,又贴近实际需求。这不仅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更激发了群众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是全过程人民民主“活力”的重要体现。

解民忧是民主决策的实践落脚点,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性”特征的核心要求。民主不是抽象概念,而是解决人民实际问题的工具。如果民主决策不能解决人民的急难愁盼,那么民主就失去了其根本意义。解民忧的过程,就是将“民意诉求”转化为“具体政策举措”,逐一破解民生难题的过程,它强调“决策的价值在于解决问题”,通过针对性的政策设计,让民主决策的成果直接惠及人民。解民忧的深层价值,在于彰显“民主的温度”。通过解决人民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的实际困难,让人民真切感受到民主决策带来的变化。这种“问题导向”的民主实践,不仅提升了决策的实效性,更让全过程人民民主从理论形态转化成为可感可及的民生成果,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生命力”的重要体现。

惠民生是民主决策的最终价值目标,也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管用性”特征的集中体现。从理论上看,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逻辑,而惠民生的过程,就是将民主决策成果转化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过程。它强调民主的最终检验标准是民生改善,通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优化等维度的民生成果,证明民主决策的价值。民生改善能够增强群众对民主制度的认同,而群众的认同又能进一步激发参与民主决策的热情,形成“民主促进民生、民生巩固民主”的正向循环。以民生为导向的模式,不仅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让全过程人民民主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是全过程人民民主“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

发扬民主精神、汇聚人民力量

五年规划征集民意的实践,不仅验证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性与实效性,更为新时代民主决策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深刻启示。它打破了西方民主理论中“程序与实质”“效率与公平”“精英与大众”的二元对立,证明民主决策可以实现“程序正义与实质正义的统一”“决策效率与结果公平的统一”“精英智慧与大众经验的统一”,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主理论提供了中国实践样本。从实践层面看,它构建了“民意——决策——实效——认同”的完整闭环,为其他领域的民主决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此次“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意见征集通过上下互动、左右联动的民主形式和政策参与机制激活了治理体系的“神经末梢”,使政策供给能够精准地响应民生需求。从“十五五”规划问计于民到地方治理场景创新,公众参与正在通过“实践——政策——效能”的螺旋上升,凸显以人民为中心的核心价值。

面向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五年规划中的实践将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数字技术将为民意征集提供更高效的工具——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捕捉群众诉求的变化趋势,通过人工智能辅助政策方案的优化设计,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民意反馈的全流程可追溯,让民主决策更精准、更透明、更高效;另一方面,民主参与的渠道将进一步拓展,除了传统的网上征求意见、座谈会等形式,还将探索“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社区议事厅”等基层民主模式与五年规划编制的衔接,让群众从“规划参与者”进一步转变为“规划监督者”,形成“编制——实施——监督——评估”的全周期民主参与体系。

同时,还可以不断完善民主决策的制度保障:一是健全民意吸纳反馈机制,明确民意征集、梳理、采纳、反馈的流程与责任主体,避免“征求意见走过场”。二是强化专家论证与群众参与的协同机制,通过“专家解读+群众讨论”的方式,让专业知识更贴近人民需求,让群众意见更具系统性。三是建立民主决策效果评估机制,将民生改善成效、人民满意度作为评估五年规划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形成“决策——评估——优化”的持续改进闭环。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五年规划作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实践载体,将继续发挥“连接国家战略与人民需求”的桥梁作用,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民主决策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形态。随着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决策制度将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与吸引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更广泛的共识与力量,也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作者系中国政治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