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10-24 08:25 作者:徐喆

伴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追求,为新时代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强劲推动力。

推动绿色科技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进步是生产力由“传统”向“新质”跃升的核心驱动力量。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始终坚持科技进步的绿色低碳导向,彰显最新科学技术的生态价值,不断推动绿色科技创新发展。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更加注重开拓性、融合性的内涵式增长,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将科技与生态一体化考量,以新兴科学技术推动要素优化组合,激活各类要素资源的潜在价值,扩展科技创新的生态意蕴,从而构建和谐、智能、高效的生产关系,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革新。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与先进生产力发展具有内在伴生性。新质生产力发展有利于健全绿色产业链创新链,推进绿色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速低碳、零碳新兴技术成果转化。在这个过程中,资金、政府的支持政策及高素质人才不断汇集,将为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保驾护航。

首先,要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不断推广绿色低碳技术。加强数字赋能,实施生态环境信息化工程,把减污降碳、新污染物治理等作为重点聚焦领域,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对生态资源信息进行集成整合,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建立现代化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其次,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强化企业创新倒逼机制,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绿色生产要素顺畅流动,提高企业的绿色创新能力。最后,要提高绿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加快完善绿色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制度,推进“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制定和落实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的各项政策,引导各类参与主体加快壮大研发力量,形成推动绿色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

推进生产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新质生产力将生态价值置于重要考量地位,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要协同推进减污、扩绿、降碳,促进生产方式的绿色低碳转型。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肯定了数据、信息、知识等新型生产要素的价值,并赋予传统生产要素新的含义和特性。新质生产力要求将劳动者量的增加转变为科技素养和生态意识的提高,将依靠能源消耗产生生产力转变为在数字化、智能化条件下通过绿色生产工艺和低碳生产工具形成新的生产力,将要素驱动生产力发展转变为创新驱动生产力发展,形成低消耗、高效能的绿色生产方式。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使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基础从传统不可再生能源向清洁可再生能源转变。新质生产力要求推进能源绿色转型。要加快清洁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和推广,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发展分布式能源网络,实现新型低碳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首先,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与绿色低碳发展的有机融合,全面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协同创新,加快推进重点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把生态环境保护与产业转型升级联动起来。其次,要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深度融合,大力推进传统生产方式绿色升级。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夯实算力、模型、数据等技术底座,加强重点行业技术革新,给设备加“芯”、为生产换“线”,促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做强绿色制造业,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生产体系。最后,要调整优化用能结构,一体化推进节能降碳。加快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促进企业、园区、行业、区域间循环链接和协同利用,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打造多种能源耦合互补、高效利用的智能能源系统,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

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表现形式为催生新产业、推动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要摆脱大量消耗自然资源的传统增长路径,加速构建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根本遵循的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伴随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低碳生产技术将帮助传统产业淘汰落后过剩产能,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愈加成熟的绿色发展技术和循环应用技术,将大幅降低传统产业的能耗和排放,推动其完成转型升级。二是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汇集了以节能减排为导向的诸多前沿性、颠覆性绿色技术,助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三是布局建设未来绿色产业。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推动绿色核心前沿技术的集中攻关,抢占未来绿色产业的发展先机。

首先,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绿色产业链。加快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和产业链全链条的绿色化,提升绿色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确保绿色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其次,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绿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协同发展,打造一批优势互补、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最后,要着眼尖端技术领域,实施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要加强前沿技术多路径探索与交叉融合,建设生态环境领域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绿色低碳科技领军企业前置性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实现新技术从“实验室”向“生产线”的跨越。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