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之一。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事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程的关键环节。推动二者协同并进,本质上是推动乡村经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而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推进低碳生态农业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持续抓好农村生态资源保护,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协同并进,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如同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必须深刻认识良好生态对支撑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意义,坚持以乡村生态振兴回应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以系统思维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提质增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已经迈入加速推进绿色化和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虽然我们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然需要付出很大努力应对一些深层次、复杂性的问题,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乡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整个国家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管,不断提升乡村生态建设水平。在位于秦巴山脉的汉中市宁强县汉水源国家湿地公园,溪流清澈见底,红豆杉与香果树枝繁叶茂。近年来,汉中市探索将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经济发展优势,不仅有效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发展。生动的案例充分证明,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的发展优势和潜力所在。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只有筑牢坚实的生态根基,乡村全面振兴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底气。
良好生态蕴含着无穷的经济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生态产业化就是按照产业发展规律,在确保生态系统功能不被破坏的基础上,对绿水青山进行产业化开发和经营。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可顺应乡村产业振兴的要求,促进生态产品的生产和可持续利用,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等方式,集约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培育绿色惠民新动能。榆林市靖边县曹崾崄村通过水土保持工程在村周围建设生态围栏,有效保护和改造4400亩稀疏林地。这一做法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极大地促进了林下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的繁荣。这种生态治理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实现了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当地以生态保护为基础,将农业生产、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展示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产业发展之间的互补与协同,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建立健全美丽乡村建设保障体系,是推动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关键所在。要加强法治保障,系统推进生态环境、资源能源等相关领域法律制度的修订工作,执行更为严格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许可制度,完善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为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持。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必须以问题为导向解决各种复杂难题,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充分考虑生态保护的重要性,积极探索生态价值的有效转化途径。通过进一步完善和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确保生态产品的价值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要积极构建绿色低碳发展长效机制,确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能够落到实处,并取得实际成效。这就需要把生态治理和发展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生态产业化、乡村振兴协同推进。
乡村是生态涵养的主体区,良好生态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纵深推进,要正确把握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探索走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振兴道路。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在目标上高度一致,在措施上相互融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我们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确保乡村生态优势能够有效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以坚定的信心和扎实的措施,促进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努力打造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共同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