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课·理论 / 正文

科学规划 接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来源:天津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0 11:34 作者:柴奕 齐卫平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以“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根柢乘势而上,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全面发力,是党中央提出“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基调,是现实部署与长远谋划的紧密结合,是以完成阶段性任务赢得把握未来的主动。

一、五年规划引领发展是中国之治的点睛之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制定和接续实施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一条重要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个重要政治优势。”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到制定“十五五”规划,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循序渐进地发展,以持续发力显示经济韧劲和社会稳定,党治国理政取得的显著成效彰显中国之治的卓越智慧。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实践中,连续制定和实施十五个规划(计划)的时间跨度大,空间深度则伴随着世纪更替和时代变迁。中国共产党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施改革开放,到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艰辛探索中积累经验,在遭遇挫折中总结教训,在守正创新中砥砺前行,通过完成一个个五年规划所部署的目标,引领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

一路走来,五年规划引领发展的前进历程,交出了一份紧扣国情、接续破局的厚重答卷。各个历史时期取得的伟大成就,既标注着不同阶段的里程碑,更串联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轨迹。第一,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自“一五”计划起,国家主导工业化战略,推动我国从农业国转向工业国,奠定了产业自主、体系完整的根基。第二,作出改革开放决策改变中国命运,通过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创新探索,打破体制束缚,重塑中国经济的内生增长逻辑。第三,取得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就,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第四,成为世界经济的引擎,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第五,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跳出西方国家现代化模板,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从“一五”计划打下独立工业体系的根基,到“十四五”规划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每一步都紧扣国情、呼应时代。

作为中国之治的点睛之笔,五年规划引领发展体现党统领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体现党长期执政谋划战略、擘画前景的制度优势,体现党治国理政整合资源、统筹安排的体制保证,也让“中国之治”的优势在持续奋斗中愈发鲜明。五年规划引领发展在历史中留下奋斗足迹,“十五五”规划开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新征程,深刻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务实贯彻党中央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是确保中国号巨轮行稳致远的时代新要求。

二、新时代党中央指导五年规划制定的战略思维

连贯性、接续性的十五个规划(计划),是中国共产党结合本国国情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谋划和作出部署的纲领性文件。这样的治国理政方式在较长时间里与计划经济相联系,从“十一五”时期开始,伴随改革开放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新实践,“计划”改为“规划”,实现了从指令性向指导性的转变,对解放生产力和释放社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缺乏经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得到苏联的指导,“二五”时期中苏关系破裂,制定和实施五年计划由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完成。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制定和完成一个个五年计划,引领中国逐步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日积月累的成绩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尤其是实施改革开放后,中国向世界展示繁荣昌盛的景象,五年规划引领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凸显,擘画蓝图的战略思维越来越清晰。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胜利完成“十二五”规划的任务,通过“十三五”“十四五”两个时期的努力奋斗,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取得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2020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党中央提出建议将规划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个变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五年规划既立足阶段性的目标和任务,又体现着眼长远的战略思维,赋予承前启后更加厚重的含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高度评价“十四五”时期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发展历程中艰辛奋斗取得的重大成就,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提出制定“十五五”规划的指导意见,开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全会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是党的历史上又一重要纲领性文件。从名称上看,“十五五”规划的建议没有加上“2035年远景目标”,但从这个文件的精神和内容看,把“十五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相联系的战略思维贯穿其中。

《建议》首先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七个主要目标,随后进一步指出:“在此基础上再奋斗五年,到二〇三五年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个定位充分说明,乘势而上,全面发力,锚定的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延续的仍然是把部署“十五五”时期的任务与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相联系的战略思维。

三、“十五五”规划的阶段目标与2035年远景目标相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中指出:“党的二十大确定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四五’时期是第一个五年,已经打下坚实基础,实现良好开局。‘十五五’时期是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就能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份勾画2035年远景目标的中期行动纲领,将宏观愿景拆解为可操作的阶段性任务,体现从局部发展到系统突破的辩证统一。党中央提出“十五五”规划的建议,按照“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连贯性设计,不仅展现了“稳中求进”的治理智慧,更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的战略定力,同时也生动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图景。

一是系统搭建“国家综合实力跃升”的框架。“十五五”规划聚焦国家综合实力全面提升,构建支撑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的顶层设计。在经济领域,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核心,通过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科技领域则紧扣自立自强目标,强化原始创新攻关与科产深度融合,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以数字中国建设加快重塑创新生态,激活我国科技的自主创新活力。国防与安全领域通过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和军事治理现代化,筑牢国防实力根基。同时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城乡融合,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多维增强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发展韧性与国际竞争力。这一框架通过阶段性目标积累势能,为2035年国家综合实力系统性跃升提供强大动能。

二是精准锚定“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说明》中指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重要标志性指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要求‘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保持适当速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标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指标,既涵盖增长速度与质量效益,也涉及发展潜能与结构优化。实现这一目标,需要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协同发力。一方面,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作为战略任务首要内容,通过建设强大的国内市场,破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机制障碍,同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实体经济根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另一方面,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确保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的同时,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一目标以“速度与效度并重、规模与结构协同”的设计,支撑人均指标的实质性突破。

三是加快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的愿景。“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这并非抽象的口号,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具象体现,其核心在于将“人民是否满意、是否认可、是否高兴”作为衡量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尺。“十五五”规划将“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转化为制度性民生保障体系,围绕人民生活品质的全方位提升展开部署。规划通过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夯实民生经济的制度基础;依托社会保障体系优化与教育医疗改革深化,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围绕居住品质提升、人口高质量发展,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施与养老服务供给优化。这些部署将“主观幸福感”转化为可量化的发展指标,使绿色转型与美丽中国建设成为普惠民生的重要维度,最终兑现“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的价值承诺。

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起点上,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图景正渐次铺展。这一规划既是过往发展成就的系统总结与巩固提升,更是面向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展望。通过“十五五”时期的全面发力,中国将在经济韧性、科技自主、国防安全、全球治理等领域形成系统性突破,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筑牢根基。“十五五”规划蓝图与2035年远景目标形成同频共振,中国式现代化必将谱写出更加壮丽的发展篇章。

(作者分别为华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副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