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红军入陕:鲜血浇铸的信念

来源:陕西党史网 发布时间:2019-10-15 09:22 作者:方 闻

       漫天风雪未能挡住蹒跚的步伐,茫茫草海中依旧打着红旗前行,湍流峭壁,铁索横江,饥寒伤病,敌军追堵,都成了勇士们创造奇迹的见证。这是一场旷古未有的壮举,这是一部由凡人书写的神话,而成就它的就是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开始战略大转移的各路红军。正是他们,以无畏的勇气冲破重重艰险,以坚定的信念战胜无数危机,纵横十余省,行程数万里,先后进入陕西,进入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惟一保存完整的革命根据地——陕甘革命根据地,将更多的光与热带给了这块土地,为中国革命焕发了新的生机。

  泰巴山水,黄土高原,红军走过的每一处地方,都浸染了红军战士的鲜血,留下了他们的一串串足迹。循着这些光辉的足迹,是他们写下的血与火、理想与信念的故事。

  率先抵达陕北的是红二十五军。甫一入陕,即以庾家河大战之捷,为创建鄂豫陕根据地吹响了奠基礼的号角。战斗中,副军长徐海东身负重伤,一颗子弹从他的左眼下方钻进去,由颈后穿出来,徐海东全身是血,昏迷四天。军长程子华也身负重伤,全军将士在政委吴焕先的指挥下殊死奋战,经过29次反复冲杀,红二十五军终于挫败了敌人的追击,赢得了长征途中最险恶的一场战斗,赢得了关系红二十五军生死存亡的最终决战。

  战后,红二十五军挟风雷之势,屡破国民党军的重兵“围剿”,连克镇安、柞水、宁陕、佛坪、洛南诸城,至1935年5月初,红二十五军发展到3700多人,建立了人口近50万的鄂豫陕革命根据地。一支弱小的孤军在国民党统治的中枢地带纵横驰骋,越战越勇,越打越强,使全省震动,在我军战争史上书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胜利的号角仍在吹奏,红二十五军剑锋北指,根据中央红军的动向,果断决定:“到陕甘苏区会合红二十六军,首先争取陕甘苏区的巩固”“直接有力的配合红军主力,创立新的伟大红军与准备直接同帝国主义作战的阵地”。战火硝烟之下,红二十五军继续前行,艰难险阻之中,他们抵达了陕北,完成了长征,又奔向了新的战场,在他们身后,红二十五军那被鲜血染红的光荣番号永久地铭刻在了当地老百姓的心中。

  “一道道的山来一道道水,咱们中央红军到陕北。”听着这首《山丹丹花开红艳艳》,当年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长征胜利到吴起的情景,仿佛一下子又浮现在了眼前。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正在向吴起镇缓缓迈进。一个月前,在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一份过期的《晋西日报》上,一则关于陕北苏区的信息令毛泽东激动,让这支以北上抗日为目的的长征队伍看到了希望:“到陕北去,那里有刘志丹的红军。”

  早冬的陕北高原,凛冽寒风已经开始肆虐,一支衣衫褴褛但精神昂扬的队伍来到了这里,他们操着与当地人迥异的口音,帮助老百姓担水、打扫,不住老百姓一间房,不吃老百姓一碗饭,这份天然而生的军民鱼水情谊化解一切的误会与猜疑。因受尽国民党匪军的骚扰和迫害,见了军队就到山上躲藏的群众都陆续回来了。很快,一传十,十传百,洛河川上下沸腾起来了:“咱们的红军来了!我们盼望的救星来了!”人们奔走相告,开始迎接中央红军。洛河边上,窑洞外,成了一片火红的大秧歌的海洋。

  欢声笑语的背后,危机也悄然而至,有一条“尾巴”也跟着红军来到了苏区大门口。这条尾巴就是负责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国民党军马鸿逵部的骑军。当夜的军事会议上,毛泽东自信而坚定的声音响彻会场:“切掉这个尾巴,不要把它带进根据地,作为送给陕北人民的一个见面礼。”

  自恃人多势众,装备精良的敌军,气势汹汹地顺头道川奔驰而下,一头扎进中央红军的伏击圈内。21日凌晨4时,毛泽东亲临前线,登上吴起镇西边的平台山,来到设在一棵杜梨树下的指挥所,仔细检查了各纵队的临战情况后,疲劳至极的毛泽东叮咛警卫员:此战必胜,我要睡一会儿,枪声激烈时不要叫我,枪声零星响时再叫醒我。随即成竹在胸,酣然入睡。

  而“切尾巴”战役也果如毛泽东所预料的那样,经过数小时激战后胜利结束。这是中央红军结束长征的最后一仗,至此,中央红军切断了长征途中一直甩不掉的尾巴,宣告了蒋介石围追堵截中央红军的阴谋破产。

  战役结束后,毛泽东写了一首诗,赠给指挥战斗的彭德怀: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深入群众、了解疾苦、不惧牺牲、浴血战斗……红军在吴起停留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们展示出的优良品质和精神力量深深地触动着人们,80多年过去了,在这方沃土上留下的红色记忆,仍鼓舞着人们用实际行动去续写新的长征故事。

  三军大会师,是长征这首壮丽史诗的收笔之作。1935年4月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的红四方面军,和1935年11月从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的红二、红六军团(1936年7月改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6年10月先后在会宁和将台堡等地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三军汇合后,宣告了长征的胜利结束,这几支经过千锤百炼后保存下来的红军力量终于汇聚成一股铁流,浩浩荡荡地卷向抗日的前沿阵地,陕西乃至西北、全国从此战鼓擂动,万马奔腾,为即将到来的全民族抗战大业拉开了序幕。

  长征,是光明与黑暗两种力量的一场大搏斗。随着长征的胜利和各路红军的入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事业实现了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重新打开了新的局面。

  军事上,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大批红军将士被锻造成为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和担负起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他们以陕西为集结地,在陕西民众的支持下,休整之后重新出发,奔赴抗日前线,以血肉之躯筑起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威名传扬天下;政治上,红军从挽救民族危机出发,积极主动地开展统战工作,赢得了包括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内的各方力量的广泛认同,实现了红军与东北军、西北军“三位一体”的联合抗日局面,为日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建立国共合作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历史选择了陕西,红军选择了陕西,中国革命选择了陕西。正当抗日烽火即将在全国燃起的时候,各路红军先后入陕,他们高举“北上抗日”的大旗,一路鼓呼,每到一处都通过各种形式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红军抗日救国的宗旨,为中华民族的存亡续绝而呐喊奋斗,在沿途各地撒下了革命的火种,使陕西这片厚重的黄土地,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使陕北延安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中心,使陕甘革命根据地成为了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今天,回顾起红军入陕的这段历史,让人追忆万千,更让人热血沸腾,在这片土地上建立卓著功勋的各路红军战士以热血和牺牲为刃,披荆斩棘,以勇气和信念为盾,碾碎危难,为中国革命付出巨大牺牲,作出巨大贡献,谱写出名传中外的传奇故事,他们的英雄事迹和伟大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三秦儿女传承弘扬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姚远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