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胡同里的红色地下电台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0-11-09 10:34

97451604885339437.png

电台工作人员在北京东城洋溢胡同地下电台院内。

1948年至1949年,北平这座千年古城正进行着一场光明与黑暗的历史性抉择。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解放北平一方面要立足于打,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气做傅作义将军的工作,争取和平解放。傅作义在和谈期间的动态和情绪变化——徘徊观望、举棋不定时,怎么也睡不好觉;焦虑踱步,甚至急得把火柴棒放在嘴里咬……这些细节都是通过电报传递到解放区的。红色电波在国民党重兵把守的北平上空激荡,而地下电台是怎样建立的?通信战士们又怎样战斗和生活?

1945年8月,根据“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工作方针,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决定在北平秘密建立地下电台,直接建立解放区与北平地下党的通信联络。晋察冀分局报务员李雪奉城工部部长刘仁同志之命,秘密进入北平,着手组建地下电台。

李雪在西四北大街开了一个名叫“龙云”的电料行,目的是筹购制作收发报机的器材。1946年,城工部另一名报务员赵振民秘密前往北平协助。白天,李雪是电料行老板,赵振民当伙计,晚上,二人利用电料行收集来的材料,秘密组装了4部发报机。收报机则通过关系购买了两台,李雪又用短波收音改装了一台。于是,收发报机备齐。

1947年4月,地下电台开始与解放区华北局城工部相互收发电报。为加紧解放北平的准备工作,华北局城工部决定扩大北平地下电台队伍,逐步配备三套“人马”,分设在东城帽儿胡同2号,东城洋溢胡同36号,宣武门外西草场12条。地下电台的工作人员在党组织安排下,以父母、子女、夫妻的角色组成“家庭”,掩护身份。

地下电台的同志们用10辆装有探测仪器的吉普车在北平城内流动侦察,与敌人展开灵活斗争。三部电台轮换工作,电文短,电台的波长、呼号和密码经常变换,敌人不易发现电波信号,即使发现了,信号也随即消失,搞得敌人晕头转向。所有来去电报一律用米汤或面汤密写在小而薄的纸片上,干后没有痕迹,而收电人只需用碘酒一擦,字迹就能显现。小纸片便于携带与处理,交通员多次遇到敌人军警的检查,都因此勇敢闯过。另外还有“运动战”。电台在一个地方待长了容易被发现,因此,转移电台、变更住处就成了常事。电台工作人员赵振民、王超向、岑铁炎、艾山、方亭都搬过几次家。收发报机也被隐藏得十分巧妙,例如藏在床边壁橱的夹层里,上面堆满衣物,或者藏在墙洞里,外面钉着挂衣架。

为了斗争的需要,刘仁同志亲自为地下电台的工作人员制定了严格纪律:不参加群众活动,不去公共场所,不看影剧,不看进步书刊,不与外界发生联系,三部电台之间不发生横向联系,暂时停止过组织生活。在近两年的时间里,北平地下电台没有发生过影视作品里扣人心弦的格斗、枪战等惊险场面,有的只是默默工作、谨慎行动。直至解放,三处地下电台均未被敌人发现。

1949年,傅作义发表的和平解放北平文告通过电报传来。1月29日,地下电台收到刘仁同志最后一份电报:“1月31日中午一点,我军从西直门鸣礼炮入城,组织群众夹道欢迎。通知地下党各委负责人31日下午在何钊家开会。”第二天下午,刘仁到何钊家的第一句话就问:“电台出事了没有?”李雪汇报大家都很平安。刘仁高兴地大声宣布:“通知电台,停止联络!”

(摘编自北京日报客户端 赵其辉/文)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