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普通人”邓稼先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0-12-28 10:35

43541608861734670.png

邓稼先与家人。

  26岁那年,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第9天,他回到一穷二白的中国。34岁那年,他回家告诉妻子:我要调动工作了,明天走。妻子问他:你要去哪儿?你要去做什么?你要做多久?他回答:不能说。61岁那年,作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他一共获得了国家奖金20元。其中,原子弹10元,氢弹10元。

  他是邓稼先。邓稼先是谁?

  当今,几乎人人都知道他是两弹元勋、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然而,在当年,直到他去世前一个月,绝大多数中国人才第一次听说他的名字。

  1958年,邓稼先接受了一项特殊的任务——“为国家放个大炮仗”。

  那时的新中国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原子弹研究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1962年底,邓稼先领导起草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前的爆轰模拟试验。

  1964年10月16日15点整,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惊天动地的巨响伴随强烈的闪光,蘑菇云冲天而起。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来不及庆功和休整,邓稼先又全身心投入到氢弹的研究中。仅仅3年之后,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核爆炸成功!

  1985年,邓稼先被确诊为直肠癌。

  住院期间,他动了3次手术,每一天都疼痛不止。止痛针从每天一针发展到一小时一针,全身大面积溶血性出血。

  临终前,他思考的,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他最后留下的是这样一句话:“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从1958年至1986年,28年间,我国共进行了32次核试验,其中有15次是邓稼先指挥的,全部成功。

  如今,邓稼先的名字家喻户晓。但对于他投身核武器研制的这28年,还存在不少误读。曾有媒体报道:“邓稼先与妻子分开28年,没有和妻子通过一次电话,也没有写过一封信。”

  真的是这样吗?

  对邓稼先来说,这是隐姓埋名、夙兴夜寐的28年。他没有公开发表过一篇论文,不能说自己在哪里工作,更不能说在做什么。但,这并不意味着,邓稼先彻底断绝了与亲属的联系。

  在九三学社社员许进眼中,姑父邓稼先既是一位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科学家,也是一个热爱生活、爱好广泛的常人。

  回国之初,邓稼先的生活“很是舒心”。一家人住在中关村的中科院宿舍,妻子许鹿希在北医上班,邓稼先经常骑着自行车去接她,有时候两人也会漫步在无人的小马路上。

  1954年和1956年,他们先后有了女儿邓志典和儿子邓志平。邓稼先每天一下班,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逗孩子玩,要他们反复叫“爸爸”“好爸爸”“非常好爸爸”。

  在那聚少离多的28年里,邓稼先大部分时间都在基地工作。但只要回北京,邓稼先都会和家人团聚。28年间,他亲手料理了父母亲的后事,前后共花3个月辅导一双儿女参加高考,星期天还经常到岳父母家吃午饭。

  在许进眼中,姑父邓稼先有很多爱好,他非常热爱生活,爱买书,爱看电影,常游泳、打乒乓球,酷爱京剧,还喜欢下馆子。

  据许进回忆,因为工作的原因,邓稼先看戏时往往是临时去,无法提前买票。只要晚上有空,就想着去看场京剧,邓稼先站在剧场门口,一手举着钱,一边用标准的京腔问:“有富余票吗?”

  戏迷们管这叫“钓票”。于敏也爱看京剧,但他不好意思去“钓票”。邓稼先不管这些,他还向于敏传授自己的心得,如何从“来人的脚步和眼神”判断对方是否想退票。

  邓稼先去世后,夫人许鹿希低调地生活在原先住所——位于北太平庄一个普通的平顶式住宅楼里。墙上贴着没有装裱的7个字:“两弹元勋邓稼先”,那是张爱萍的手迹。一张装在小镜框里的邓稼先半侧遗像,斜靠在书橱顶上。

  伟大出自平凡,平凡造就伟大。邓稼先是“两弹一星”元勋,更是一位普普通通热爱生活的人。他将“伟大”与“平凡”画上等号,用担当和勇气感动中国。

  平凡又伟大的人,祖国没有忘记。

  1996年7月29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当天中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核试验,从第二天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一个多月后,联合国成员国共同签署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这一天,正是邓稼先去世10周年的纪念日。

  (摘编自《人民政协报》 程恳/文)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