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9月,国民党军制定了“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企图先消灭东北民主联军南满主力,占领南满解放区,然后转兵北进,再歼北满我军,占领全东北。
针对国民党军的进犯计划,中共中央东北局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坚持南满,巩固北满,“南打北拉,北打南拉”,集中兵力歼敌有生力量,改变敌进我退的形势,扭转东北战局。东北局副书记、东北民主联军副政委陈云同志主动请缨担任中共辽东(南满)分局书记,并兼任辽东军区政委。
1946年12月11日,辽东军区师以上干部召开了七道江军事会议,辽东军区司令员萧劲光作了坚持南满根据地和作战方针的报告。报告后,与会人员对是坚持南满,还是放弃南满出现了重大分歧。14日,陈云主持会议,他全面分析了“留”和“撤”的利害关系,说明了坚持南满的重要性和可能性,陈云的讲话统一了大家的思想认识,与会人员纷纷赞成坚持南满斗争的决策。最后,会议通过了“巩固长白山区,坚持敌后三大块”(即辽南一分区、辽宁二分区、安东三分区)总的战略指导思想。
此时,国民党军调集重兵向以临江为中心的中共南满根据地发动进攻;同时以主力部队扼守长春、永吉(今吉林)以北,松花江以南各要点,阻止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过江南援。1946年12月17日,国民党军集中6个师兵力沿辉南、柳河、通化、桓仁、宽甸一线向临江地区发起进攻。南满分局和辽东军区发起一保临江作战。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于18日向本溪、抚顺之间和宽甸以东地区出击,实施外线作战,转战10余日,攻克据点20余处,歼国民党军3000余人,迫使其从前线调2个师回援。第三纵队于1947年1月4日开始向通化、辑安(今吉安)一线反击,先后歼国民党军第52军第2师和第195师各一部,计1700余人。5日,东北民主联军在东满的第1、第2、第3师一下江南,配合南满部队作战,歼国民党新1军5个营和两个保安团共5000余人,迫使国民党军由南满调新编第30师和第91师,由西满调第88师北援,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临江地区的第一次进攻。
1月30日,国民党军集中4个师分三路再次向临江地区发动进攻。民主联军第3纵队和第4纵队第10师迅速出击,歼其5个营;2月7日,又歼国民党援军2个营。第4纵队第11师为配合第3纵队正面作战,插入国民党军后方,向宽甸、辑安一线出击,歼国民党军一部,并袭入桓仁县城。国民党军第二次进攻临江又被挫败。
国民党军再次进攻失利后,于2月13日集中5个师分3路向临江地区发动第三次进攻。民主联军第3纵队主力乘其在运动中进行反击,于18日在通沟歼左路1个团,继而向大北岔急进,将中路进攻之国民党军包围,至22日,在第4纵队第10师配合下,歼第91师、第2师各一部,并乘胜收复金川、辉南、柳河、辑安等城。第4纵队第11师于16日突入国民党军后方,攻占碱厂、下马塘等地,歼青年军1个加强营以及保安团一部。2月21日,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以12个师第二次越江南下,连续歼敌。第三次进攻临江宣告失败。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于3月2日撤回江北。3月8日,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第三次越江作战,在靠山屯、郭家屯歼敌7000余人,并乘胜包围农安,国民党军抽调2个师增援,东北民主联军于3月16日撤回江北。
3月27日,国民党军调集约20个团的兵力,分3路向临江地区发动第四次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南满部队以部分兵力牵制其两翼,集中主力歼其较弱的中路。4月1日,第4纵队第10师以小部兵力经过十小时激战将国民党军中路第89师和第54师之第162团全歼,俘副师长以下7500余人。左右两路国民党军闻讯撤回。至此,国民党军对临江的进攻被彻底粉碎。
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作战历时108天,东北民主联军共歼敌4万余人,收复城镇11座,粉碎了国民党军“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计划。东北民主联军成功地实施了“南打北拉,北打南拉”的作战方针,迫使国民党军在东北由进攻转为防御,从而扭转了东北战局。其中,陈云在七道江会议上的“拍板”,为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