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共产党员、特等残废军人刘声带领烈军属和街道居民办起了吉林市油脂厂,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勤俭办厂的壮丽赞歌。
1950年刘声同志在抗美援朝一次阻击战中,身负七处重伤,失去了双手双脚,在吉林省荣军医院治疗期间,他以超人的毅力,学会了半截手掌夹着笔写字和穿上假肢不用人搀扶着走路。1956年刘声复员回到了吉林市,他身残志不残,多次向组织表示:“我不要照顾,我要工作”。1958年,当他听说国家建设急需油脂的时候,毅然带领12名烈军属和街道居民,凑起25元钱,买了一口大锅,又借了两口旧锅,搭起了20平方米的席板棚,办起了炼废油的小工厂。
建厂初期,一无厂房,二无设备,三无资金,四无技术,两手攥空拳,一穷二白。有人怀疑:“一个残废,一群婆婆娘娘,十二个半人,能办个啥工厂?”刘声却坚定地回答:“我身残志不能残,没有双脚也要走革命路,没有双手也要开顶风船。半截人不当半截革命派!婆婆娘娘也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添砖加瓦。”
他们自己动手,七拼八凑,用破席片、碎木板搭起了不遮风、不挡雨的席板棚,拣来砖头、石块垒起了锅台,到大工厂搜集废油作原料,三口大锅闹革命的火焰就这样点燃了。由于资金少,有几天就连这三口大锅也要断烟火。工人们从家里拿引柴,到外边拣煤渣,想尽一切办法,坚持把工厂办下去。
开始创业的油脂厂工人,在技术上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进过工厂,更不懂炼油技术。刘声带领工人们刻苦钻研,奋发图强,用手摸、眼睛看、鼻子闻、舌头舔的办法,检验产品质量,边干边学,逐步掌握了技术。他们在生产中,不断总结群众的实践经验,设备能洋就洋,不能洋就土,土洋结合,创造出一套科学的、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例如,为了提高钙基润滑脂的质量,必须低温出罐。开始没有低温出罐的设备,油脂变稠淌不出来。他们在坚持生产的同时改造设备,改进工艺流程,经过两年不断努力,从直火加温到蒸汽加温,从单层釜到双层釜,从人工搅拌到机械搅拌、双向搅拌,“土办法”逐步地变成土洋结合的办法,初级的东西变成了高级的东西,生产也实现了机械化、管道化,使钙基润滑脂的质量赶上了国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短短几年,油脂厂在产品试制、工艺设计、建筑安装等各方面,都成长起来一支自己的、一专多能的技术队伍。
企业办起来了,1962年,工厂改为地方国营。在建废油再生车间时,油脂厂没向国家要十来万的投资,而是全厂工人和干部一齐动手,把废旧设备切切割割,拼拼凑凑,拼成了罐壁和釜壁,把不同规格的角钢和钢管焊接成支架,制成了三个洗涤罐、一个油水分离器,安装了两个蒸馏釜,两个冷却塔等设备。自己动手用大铁锤打出来一个28米高的铁烟囱。制作洗涤罐的碟形罐底,工厂没有压力机和胎具,出去加工要花许多钱。机修工人就在冻土地上按罐底形状挖一个大坑,把钢板烧红,架在坑上,用大木锤砸,奋战40个小时,砸坏48把木锤,硬是打出来两个罐底。他们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没要国家投资,建成了一个可以年处理2500吨的废油再生车间。
他们还自己设计盖厂房、盖仓库,在兄弟厂的支援和帮助下,自己制造、改制了68台主要设备,自己动手安装了全部设备,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的资金和钢材。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油脂厂发展生产的方向。当时农村迫切需要大车油,可油脂厂每生产一吨要亏损几十元,刘声和工人们商量:毛主席号召我们支援农业,我们一定要干,亏损是可以解决的。他们承担了生产全省农村需用的大车油的任务。在生产过程中,油脂厂加强管理,降低成本,很快扭转了亏损局面,大车油每吨成本由530元降到355元,售价也大大下降,深受农民的欢迎;一个发电厂为了攀登一项技术高峰,急需少量的导轨油,油脂厂的工人们知道后,立即接受了这项任务,他们克服了很多困难,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试制成功了,帮助发电厂解决了困难;1969年,油脂厂里的一个领导同志到附近一个工厂联系工作,在打电话时看到该厂记事板上写着:“速给无锡去电,急运透明硫化切削油。”他回厂和工人们研究:我们两个厂只隔一条路,他们急需的油,我们给他们做。于是厂里马上进行试制,经过反复试验,很快就赶制出来,热情送上门去,解决了对方的急需。油脂厂就是这样不怕麻烦不怕少,急人民之所急,积极生产。
勤俭节约是油脂厂的优良传统,多年来,虽然工厂由穷变富,但是这个传统一直没有变。
有一年,油脂厂为市粮食局加工一批桐油。工人在加工中,珍惜每一滴油,把掉在地下的用手抿起来,把沾在抹布上的著出来,把留在桶底上的用羹匙刮下来。他们又在加强管理,降低消耗上下功夫,加工完毕后,节省出来20吨桐油。虽然把油留下是合理合法的,但油脂厂的工人却坚决把20吨桐油上交了国家。
1969年初,厂里计划用本厂积累的16万元盖宿舍和会议室。在准备动工的时候,刘声和工人们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把钱花在刀刃上。结果,他们把这16万元用来建了一个生产新产品的车间;同时,利用废旧材料改建了一个高温润滑车间,改进了工艺,提高了生产能力20倍。工人们说:“这才是咱们三口大锅闹革命的精神,这才是油脂厂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老传统。钱,就应该这样花。”
吉林市油脂厂在刘声的带领下,由“三口大锅闹革命”开始,已经发展成为能生产六大种类,近二百个品种(其中有七个品种填补了国家空白)初具规模的油脂厂。12年来,给国家上缴利润的总额为国家历年投资总额的40倍。1969年12月,吉林省革委会命名吉林市油脂厂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红旗厂”。1979年,刘声被化工部树为全国石油系统的劳动英雄。
(作者单位:中共吉林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