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11月26日至12月16日,陕甘宁边区召开劳动英雄大会及模范生产工作者大会,同时举办了边区生产展览会。杨步浩作为延安县农业劳动模范,受邀出席会议。正是在这次劳动英雄大会上,杨步浩第一次见到了朱德。
会议期间,杨步浩得知,按照边区政府的有关规定,朱德每年要生产三石细公粮上交。杨步浩提出,朱德平时工作繁忙,自己作为劳动模范,必须替朱德分担一部分任务。会后,杨步浩立即向延安县政府提出申请,为朱德代耕一石公粮。由于杨步浩态度坚决、诚恳,延安县政府同意了他的请求。
1944年夏天,代耕的麦子收割完了。7月23日一大早,杨步浩赶着毛驴,风尘仆仆地前往王家坪,给朱德送代耕公粮。朱德握住杨步浩的手,亲切地说:“谢谢你!”随后他们就坐在一块谈叙起来。朱德听说杨步浩的妻子患病,就再三劝他说:“你婆姨(妻子)的病治不好,可以送到我这里来,这里有好医生有好药。”朱德留杨步浩吃饭,并带他参观自己经营的菜园。第二天杨步浩回去时,朱德又把亲手种的又红又大的西红柿装了满满一筐,让杨步浩带回去给家人及乡亲们品尝,最后还一再嘱咐他要把庄稼种得更好,为生产支前作贡献。从此之后,朱德与杨步浩成了不是亲戚、胜似亲戚的好朋友。每逢春节,杨步浩总是穿着整洁的衣服,赶几十里路,喜气洋洋地与大家一起,给朱德等中央领导拜年,并汇报一年来的生产生活情况。
在朱德等中央领导的关怀下,杨步浩的政治觉悟和思想境界大大提高,除了自己努力生产、多打粮食外,还组织起变工队(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农业生产中集体互助的劳动组织),积极帮助有困难的农户发展生产,热心兴办公益事业,是大家公认的信得过、靠得住的模范带头人。1945年1月,在陕甘宁边区召开的群英会上,杨步浩被评为甲等农业劳动英雄。
1945年11月28日,杨步浩迎来了40岁生日,毛泽东和朱德特意派代表前去祝贺。当接过朱毛两位中央领导赠送的“与人民同寿”的大红绸幛和20万元边币贺礼时,杨步浩激动得两眼含泪。
新中国成立后,朱德虽然工作繁忙,但从未忘记远在延安的农民朋友。1961年,在国家经济非常困难的时期,朱德一直牵挂着杨步浩的生活,在自己极为紧张的定量供应中,给杨步浩寄去几块布料,让他和家人做身新衣服。杨步浩也多次给朱德捎来延安的小米。
1975年4月,杨步浩得知毛泽东、周恩来病重的消息,心急如焚,立即乘坐火车来到北京探望。因两人均在住院治疗,不便会客见面,便委托朱德代为接待。当秘书将此事告诉朱德时,朱德激动地说:“延安的杨步浩来了,快请他到家里来!”4月25日,杨步浩来到朱德家中。朱德紧紧握住杨步浩的手,热情地把他迎进客厅,招呼他在自己身旁坐下。朱德关切地询问延安群众的生产情况,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
临别时,朱德在杨步浩的笔记本上亲笔题词“延安应该赶大寨”,勉励他发扬光大延安精神,把延安的生产搞上去。朱德还拉着杨步浩的手,反复叮嘱回去一定代他向延安的父老乡亲们问好。这是两位老朋友的最后一次见面。
(摘编自《百年潮》2025年第6期 郑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