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赣西罗霄山脉的苍茫云海间,井冈山以其巍峨的身姿,承载着中国革命壮烈的史诗。这里不仅是星火燎原的起点,更是人民军队铁纪的淬炼之地。
秋收起义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抵达三湾。彼时的队伍士气低落,成分复杂,军阀作风与旧军队习气交织。面对困境,毛泽东果断进行整顿、改编,将党支部建在连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规定官兵待遇平等,军官不许打士兵,改善部队风气。上井冈山之前,为了严肃军纪,毛泽东在荆竹山雷打石上宣布三项纪律:行动听指挥、不拿群众一个红薯、打土豪要归公。看似质朴的规定,却为新生军队注入了灵魂。老红军战士杨得志在回忆录中写道:“正是这些纪律,让我们第一次懂得,我们的队伍与旧军队有着本质区别。”
打下遂川后,纪律进一步细化为“六项注意”:上门板、捆铺草、说话和气、买卖公平、借东西要还、损坏东西要赔。这些细致入微的要求,让纪律不再是空洞的口号。朱毛会师后,一次行军途中,有红军战士因饥饿吃了农民地里的苞米,毛泽东得知后,立即通知部队集合,就地进行群众纪律教育,并亲自在一块竹牌上写道:“因为我军肚子饿了,为了充饥,把你的苞米吃光了,违犯了纪律,现在把两元钱(光洋)埋在地里,请收下。”通过对军纪军规的贯彻执行,部队遵纪爱民的风气逐步形成,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爱戴。正如朱德所言,纪律是我们的命脉,纪律遵守得好,胜利可以更快地到来。
黄洋界保卫战堪称纪律铸就胜利的经典战例。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第31团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牢记毛泽东“坚守井冈山”的嘱托,提出“誓死坚守井冈山”“大小五井共存亡”的口号,守山红军严守“一切行动听指挥”的铁律,在极端劣势的情况下顽强抗敌。战士们严格执行作战部署,据险构筑工事,巧妙运用战术,充分动员群众,极大地抵消了敌军的火力和兵力优势,成功守住阵地,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毛泽东得悉黄洋界保卫战胜利,欣然命笔,留下脍炙人口的《西江月·井冈山》:“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在反“会剿”斗争中,纪律更是成为部队生存的关键。彭德怀率领红五军突围时,面对饥寒交迫的困境,战士们宁可忍饥受冻,也绝不侵扰百姓。老红军战士彭加伦在日记中记载:“雪夜行军,大家相互搀扶,没有一人掉队,没有一人违反纪律。”
井冈山时期确立的纪律体系,不仅是革命胜利的保障,更成为人民军队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从长征途中“半条被子”的温暖,到解放战争中“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严明,再到新时代强军征程上的纪律建设,井冈山的纪律精神始终闪耀着光芒。
(作者系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文博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