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部队和机关人员自己缝制衣被。
在全面抗战阶段,由于日军的猖狂进攻和国民党的封锁压迫,敌后抗日根据地在1941年前后面临着“绝大的困难”。中国共产党没有被困难所压倒和打垮,领导根据地军民艰苦奋斗,广泛开展大生产运动,最终实现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目标,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的奇迹”。
“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自1941年起,敌后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已经成为侵华日军的主要进攻对象。到1942年,八路军、新四军的兵力由50万人减少至40万人左右,华北的平原地区相继由根据地变成游击区,一些抗日民主政权被摧毁,根据地的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经济面临极大困难。
在国民党方面,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集团的反共倾向明显增长,不断挑起反共摩擦,直至发动皖南事变这样亲痛仇快的事件。在一些地区,形成了日军、伪军、国民党军三方夹击八路军、新四军和敌后根据地的严峻局面。
人祸之外,还有天灾。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地区连续发生自然灾害,也在客观上加剧了根据地的经济困难。在根据地受到压迫、粮食大幅减产的同时,需要供应的人员却急剧增加。全国抗战爆发后,奔赴敌后战场尤其是陕甘宁边区的青年学生、党政机关和军事人员等越来越多,边区人口压力、经济压力日益增大。这无疑大大加重了边区的财政负担。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党及其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和抗日武装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困难,尤其是财政经济问题十分突出,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毛泽东在1942年12月分析敌后根据地经济财政困难时曾说,“最大的一次困难是在一九四〇年和一九四一年”“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国民党用停发经费和经济封锁来对待我们,企图把我们困死,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
“统帅勤劳天下夸”
大生产运动首先是在陕甘宁边区的一部分部队中开展的。1940年2月,根据中央军委发出的《关于开展生产运动的指示》,推广到边区所有条件许可的部队,要求做到“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1941年以后,为克服经济上的严重困难,中央再次强调要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并作出全面部署,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学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号召,掀起了大规模生产运动的热潮。
毛泽东是大生产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早在1939年春困难形势刚刚露头的时候,他就向陕甘宁边区的军民发出了“自力更生”“自己动手,生产自给”的号召。毛泽东还在杨家岭的窑洞前选了一块一亩有余的空地,亲自开荒种地。他在地里种上白菜、土豆、丝瓜等蔬菜,包括他喜欢吃的红辣椒,利用休息时间锄草、施肥、浇水,获得了不错的收成。
朱德于1940年5月回到延安后,也把很大的精力放在领导和参与大生产运动上来。他号召大家都来搞好生产。他亲自到延安各地考察后,提出由王震率第359旅到南泥湾屯垦的建议并被中央采纳。他和身边的几个勤务员一起组成生产小组,在王家坪开了三亩地,种了十多种蔬菜,从前线回到延安的同志都喜欢到他那里打牙祭。在1943年11月举行的边区生产展览会上,展出了朱德亲手种植的一个大冬瓜。有一名干部看到后深受感动,当场写诗一首:“工余种菜又栽花,统帅勤劳天下夸。愿把此风扬四海,逢人先说大冬瓜。”
为了解决“穿”的问题,中央专门号召干部群众纺线。周恩来虽然右臂受过伤,但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学习纺线。每当有人关心地问他受伤的手臂时,他总是说:“我这只手已经劳动成习惯了,疼痛一会儿就过去了。”任弼时尽管视力不好,但也克服困难带头纺纱,并把纺车搬到窑洞外面反复练习。有人以视力不好为由劝他,他回答说:“你没见陕北婆姨纺线时是眯着眼、哼着曲、拉着话转纺车的吗?看吧,我以后还要同你们竞赛呢!”1943年,中央直属机关和中央警卫团举行纺线比赛,任弼时夺得第一名,周恩来被评为纺线能手,他们纺的线还被送到边区生产展览会上展出。
党中央的正确决策和领导人的模范带头,成为鼓舞大生产运动的精神力量。各根据地的党政军领导干部纷纷行动起来,带头参加生产劳动,领导广大军民艰苦奋斗、发展经济,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生产热潮。1943年11月,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对领导经济工作、抓大生产运动成绩卓著的干部给予奖励,毛泽东在他们的奖状上一一题词鼓励。比如给第359旅旅长兼政委王震的题词是“有创造精神”,给延安县委书记王丕年和县长刘秉温的题词是“善于领导群众”,给关中分区书记习仲勋的题词是“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等等。
“从来未有的奇迹”
随着大生产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陕甘宁边区及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财政状况有了极大改观,边区军民的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对此,毛泽东称赞大生产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从来未有的奇迹”。
我们可以从数据的变化来考察大生产运动所创造的历史奇迹。以陕甘宁边区为例,1941年,边区的机关、学校、部队通过生产,解决了所需经费的70%;1942年,部队和地方政府的经费完全由自己解决。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陕甘宁边区政府贯彻以农业为主发展经济的方针,于1942年向农业投资1000万元,其中延安等7个县就发放贷款158万元,农具4980件,增开荒地10多万亩。这些措施使当年全边区的粮食产量达到148万石,较上一年增加2.78万石,棉花增收达43.5万公斤。
此外,在晋察冀、晋冀鲁豫、晋西北、山东、华中等各个根据地,都通过创造性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创造了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发展经济的奇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通过几年的大生产运动和经济建设,为渡过严重困难、坚持敌后抗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经济难关被攻克,敌后抗日根据地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开始转入局部反攻,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