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护送红军官兵出东江

来源:中国军网 发布时间:2025-08-07 11:37 作者:汤炎忠

1928年春,国民党当局实行“焦土”政策,对革命根据地展开疯狂“围剿”,广东东江地区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由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部分官兵改编的红二师、红四师,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损失惨重,至同年秋,红二师仅存140余人,红四师也只剩200余人、180余支枪。面对严峻形势,党中央作出“出港”指示,决定将红军骨干转移至香港,以保存革命力量。中共广东省委随即指示海陆紫特委成立遣送红军出港委员会,护送红军官兵至香港安置。这一艰巨任务,最终落在共产党员高维全及其领导的雁湖村交通情报联络总站。

雁湖村,这座位于广东惠州的海边村落,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位于稔平半岛,南临大亚湾,陆路连接广汕公路,东接海丰、汕头,西通平山、白花、宝安,依山傍海,便于隐蔽转移。不仅如此,雁湖村还具有深厚的革命底蕴。早在1923年10月,雁湖村就成立了稔平半岛第一个农会组织——雁湖村农会,高维全任会长。1928年夏,中共广东省委在此设立交通情报联络总站,高维全任总站长,下设10个分站,负责惠东、海丰、陆丰、紫金及香港的交通情报工作,成为东江革命斗争的“神经中枢”。

为确保转移安全,高维全与省委特派员李涛等人经反复研究,制订了“四步走”护送方案:首先从海陆丰出发,在交通员护送下经偏僻山径到吉隆塘肚;接着至稔山仙水塘,穿过莲蓬公路等抵达雁湖村;然后在雁湖村住宿一晚,准备干粮;最后出发至大鹏湾上船。此外,每批红军出港,雁湖村均要有一至两名战士随行掩护。

1928年10月,首次护送拉开帷幕,转移的是一批红二师官兵和文化名人,其中伤重的红二师党代表颜昌颐是重点护送对象。颜昌颐曾参与领导南昌起义,在海陆丰战斗中多次负伤,此次受伤急需救治。在雁湖村战士的精心安排下,这批红军顺利抵达香港。

随后,第二批转移的是红二师部分官兵及红四师中的数十名国际友人。广州起义时,有200余名国际友人参加,其中不少随红四师转战海陆丰。红四师师长徐向前要求尽快转移他们,联络总站高度重视、周密部署,成功完成了任务。

第三批转移的是红二师师长董朗及20余名战士。董朗是黄埔军校一期生,历经诸多战斗,功勋卓著。护送队伍在雁湖村休整一夜,次日清晨在高维全的护送下安全出港。

1929年1月,第四批护送任务展开,此次转移的是红四师师长徐向前、党代表刘校阁等官兵。考虑人员较多,为降低风险,队伍分两路行动。其中,徐向前一路经惠樟公路秘密乘车至樟木头,再乘火车抵港。另一路刘校阁等10余人,因意外未能及时与交通员取得联系而误入惠州城,不幸被捕牺牲。这次事件令联络总站的同志们痛心疾首,同时更加谨慎以确保后续任务万无一失。

1929年3月,最后一批红军安全转移。

在革命低潮之际,雁湖村交通情报联络总站历经艰辛,共安全转移200余名红军官兵和国际友人,圆满完成党中央和省委交办的任务,为革命星火的延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雁湖村也被誉为东江秘密转移的“红色通道”、延续革命星火的“生命线”。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