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十六字”方针

——重温周恩来《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08-08 09:31 作者:宋泽滨

《建成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周恩来1963年1月29日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收录在《周恩来选集》下卷。在讲话中,周恩来提出了建设一个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深刻阐发了科学技术现代化在“四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十六字”方针,是一篇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文献。

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总体要求

周恩来在讲话中谈到的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要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大意义。”他指出:“我国过去的科学基础很差。我们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们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关键在于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既是由当时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的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更是实现强国目标的历史使命。只有加速科学技术现代化,才能使中国比较快地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关于如何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周恩来提出了主要要求:“实事求是,循序前进,相互促进,迎头赶上。”这“十六字”实际上是总体要求,也是指导方针。周恩来对此进行了详细阐述。他提到,“实事求是”即科学态度,“毛主席在1942年整风时就提出了实事求是,这同样适用于自然科学”。“循序前进”也是科学态度,不管是跑步式的,迂回式的,总要循序进行。“相互促进”是说几个方面必须互相配合。不配合,不协作,就无法并进。“迎头赶上”是强调要有雄心壮志,要着重研究现代问题,世界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要尽快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周恩来指出,四个现代化是一个整体,不能单打一。就拿工业化来说,这是自“一五”计划以来中央强调的国家建设重点,但“不能等工业现代化以后再来进行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因此,“我们的四个现代化,要同时并进,相互促进”。我们是在落后条件下开始建设现代化的,但有先进经验可以学习,有最新科学技术成果可以利用,因此我们前进的步伐可以加快,“我们应该迎头赶上,也可以赶上”。前进的道路并不会一帆风顺,“不会一点弯路不走,但总可以少走弯路”。我们不应该跟在别人后面把所有的程序都走一遍,那样,我们将永远落在后面。在这样的背景下,周恩来指明了“十六字”方针的内在联系。他强调,“只有把实事求是、循序前进和相互促进、迎头赶上统一起来”,才能使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时代要求。

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有利条件

在当时,虽然我国科学技术还比较落后,但是仍然有许多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有利条件。周恩来指出,只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有利条件,就一定会加快科学技术发展。在讲话中,他从多个角度对当时国家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

在思想方面,周恩来指出,“我们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规律,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他强调,“毛泽东思想、辩证唯物主义,不仅对社会科学是有用的,而且对自然科学也是有用的”。这一条是具有根本性的。在资源禀赋方面,“我们有广大的人力和丰富的资源做基础”。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人口众多,物产丰富,这也要求我们“对祖国、对人类应该做出较大的贡献”。“后来居上,我们是应该超过自己的祖先的。”在制度优势方面,“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做保证”。周恩来对新旧社会进行了对比:在旧社会,“某些科学家赤手空拳,单枪匹马,也还能做出一些贡献”;在新社会,“社会制度有了根本变化,生产力解放了,人们思想解放了,单枪匹马变为群策群力,科学家有充分发挥自己才能的广大的自由天地”,更有机会和能力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在技术力量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支比旧中国大许多倍的知识分子队伍和科学技术力量”。周恩来分析说,从清末派出留学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一共只有20多万名大学生;新中国建立后到1962年,已经有了我们自己培养的96万名大学毕业生和大量的中等学校毕业生,还有几百万名中级知识分子。“这是旧时代所不能比拟的”,这是我们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基本力量。在工业基础方面,“我们现在有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经过十多年的工业化建设,一般设备和原材料绝大部分当时自己都能够制造或生产,“这就为我们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除了以上这些有利条件外,周恩来还特别强调了党的领导的统领性作用。他指出:“只要我们在党的领导下,把这些条件运用好,群策群力,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够后来居上,做出超过前人的贡献。”只要坚持党的领导,有了条件就会依靠群众将这些条件利用好;没有条件也可以通过自力更生创造出有利条件。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一条根本经验。

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具体做法

对于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的做法,周恩来对科技工作者、政府机关部门等都提出了具体意见,这些意见带有一定的政策性,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在今天仍然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第一,“加强科技界人士的主人翁责任感”,这是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要求。科技工作者要做到接受党的领导,为社会主义服务,自愿地坚持自我改造。应该做到老、学到老,不断地学习和改造。除了个人的努力外,周恩来还要求大家互相勉励,强调集体的力量,实现共同进步。第二,“集中和加强科学技术力量”,这是对有关部门的要求。科学研究部门、教育部门和工厂要密切联系,有分工有合作,而不是把力量全部集中在某一部门。周恩来以当时上海正在突破半导体技术为例指出,哪个地区、哪个部门需要实现技术突破,这方面的力量就可以集中起来。第三,“改进各方面的关系”。首先是党群关系、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党群之间要融洽相处。其次是青老关系、师徒关系,带路的是老的,但青年人有活力,能够推动事业进步,应充分发挥青年力量。还要正确处理理论和实践、任务和学科的关系,认真实现领导、专家和群众的三结合,以及科学研究机关、学校和生产部门的紧密协作。第四,“适当改善科学技术研究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这是对政府有关部门提出的要求。应该给科技工作者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如研究和教学要有实验室,生产要有车间;原材料、图书资料可以相互支援;助手、技术工人需要从别处调的,个别的可以支持。周恩来指出,真正的科学家在生活方面的要求并不高,但生活问题、居住问题也不能完全不考虑,有的科学家住得太远,就要给予便利。有些科研项目需要协作完成,所以集体活动是必要的,但不要因此而排除个人钻研。周恩来鼓励大家说:“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心情是愉快的;责任是重大的,精神是饱满的。”

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之殚精竭虑、不懈奋斗。周恩来的讲话虽然是60多年前对上海科技界讲的,但具有超越时空的启发性。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高技术领域成为国际竞争最前沿和主战场,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发展格局。虽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还需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我们要树立雄心壮志,鼓足干劲、发愤图强、团结奋斗,朝着建成科技强国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