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是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领导创建的一块重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从地理位置上看,它基本位于陇海路以北、正太路以南、汾河以东、津浦路以西,是一个横跨山西、河北、山东、河南、江苏五省的巨大梯形区域。在根据地范围内,又可以分为以山地为主的西半部和以平原为主的东半部,并由此形成了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除了因为拥有较大的土地面积和粮食产量、较多的人口数量外,其与周边主要交通线和其他根据地的关系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此根据地与华北地区多条重要的铁路、公路交通线相邻,我军从任何一个方向出击,都可能对华北日军的兵力调动和后勤补给造成很大威胁。此外,根据地西接晋绥、北邻晋察冀,东靠鲁、苏,与其他几个重要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互为唇齿,是名副其实的战略枢轴地带。
根据地内山岳丛林、平原河网交叉分布,群众基础较好,便于我军实施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1938年10月,广州、武汉相继失守,抗日战争逐渐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华北敌军也将进攻重点对准各个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规模“扫荡”。在这种情况下,我党为统一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各种行动,先将太行、太岳、冀南合并,成立冀太联办,统一了晋冀豫区;随后,又将冀鲁豫和鲁西合并,成立新的冀鲁豫区。至此,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巩固壮大的条件基本成熟。
成立边区政府,整训主力兵团
经过1年多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八路军第129师在取得显著战果的同时,也暴露出部队官兵技战术水平偏低、指挥员筹划指挥和组织协同能力不足等问题。为此,师首长决定利用1941年这一年的时间,开展对主力兵团的整训工作,旨在夯实部队的作战基础,为下一步的战斗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此次整训主要分为3个方面。第一,组织团以下官兵,尤其是基层连队战士的基本战斗技能集训,重点对刺杀、格斗、射击、爆破等内容进行深入学习和反复训练,提高单兵战术水平。到1941年11月,除少数仍在执行战斗任务的部队外,全区大部分主力兵团均已完成集训,战斗力水平大幅提高。第二,强化组织建设,大量发展党员,并开展“创造模范支部、模范党员、模范干部”的运动。在运动中,各旅、团纷纷组织党支部书记、委员和党小组长集训,组织学习抗日根据地的各项基本政策,提高大家的思想水平,进一步增强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健全了政治工作制度。第三,对部队构成和隶属关系进行调整,着力充实基层连队的战斗力量,拓展主力兵团的后备力量。在调整过程中,各部队大多采取“机关下连”和“垂直指挥”的方法,一方面,把机关的大批青壮年官兵调入基层连队,另一方面,对于损失过大的连队不再设排,损失过大的团不再设营部,由团直接指挥几个战斗连队,整体战斗力和指挥效率都有所提升。
经过1年的整训,晋冀鲁豫边区的主力兵团、地方武装和民兵的作战能力都有所增强。与此同时,为了适应更为严峻的斗争形势,统一抗日根据地的各项行动,在中共中央北方局的建议下,冀太联办于1941年3月召开临时参议会,选举产生晋冀豫边区政府。随后,又在7月将鲁西33个县划入本区,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从此,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有了统一的抗日民主政权,根据地建设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坚持敌后抗战,有力震慑敌伪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挑起太平洋战争,也由此带来了亚太地区反法西斯战争形势的巨大变化。一方面,美、英等国家加入反法西斯阵营,与我国军队在多个战场形成实质上的同盟关系;另一方面,日本侵略者为了维持其在太平洋战场的攻势,更加迫切地需要巩固中国“占领区”,从而可以抽调更多兵力支援其他方向作战,并从我国掠夺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从1942年3月起,华北日军推行第四次“治安强化运动”,对各抗日根据地实施更加疯狂的“扫荡”和经济掠夺。
1942年5月中旬,日军对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太行、太岳地区发动夏季大“扫荡”,即所谓的“C号作战计划”。在这次“扫荡”中,日军除沿用之前的“梳篦”“清乡”“三光”等方法外,还派出大量日本特务人员伪装成八路军“挺身队”,在伪军和汉奸的帮助下深入我军纵深,直接奔袭八路军总部和第129师的重要指挥所,对我根据地的党、政、军首脑机关造成严重威胁。
在探明敌情之后,根据地军民在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有针对性地展开各项战斗准备工作。他们首先进行紧急动员和轻装,做好随时进行转移和长距离机动的准备,并在敌人可能进犯的道路上设置大量秘密情报通信哨所,由军区派出干部指挥地方党政机关和民兵驻守,构建了灵敏高效全天候的敌情预警网络。与此同时,我军利用敌军大举出动、后方空虚的弱点,广泛开展了外线作战,重点打击敌人的交通线和外围据点,并大力实施政治攻势,打击伪政权和汉奸,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影响力,有力震慑了各种反动武装。
至1942年7月,仅太行、太岳两区就捣毁敌人扶持的“维持会”1000余个,我军主力部队不仅在多地击退敌人的进犯,还掩护了多地的夏收、征粮、政权建设等工作,反“蚕食”、反“扫荡”斗争取得显著效果。
明确战略任务,发动春夏攻势
1945年初,根据中共中央“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的指示,晋冀鲁豫各军区在八路军总部的具体指导下,制订了1945年的作战计划,主要目标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发展扩大根据地,并打通华北与华中的联系。据此,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军民逐步展开声势浩大的春季、夏季攻势作战。
此次春季攻势,从攻克大名县城开始。由于之前已进行较充分的争取工作,在战斗开始后,驻守大名城内的伪军几乎全部反正,配合我攻城部队夺取县城。随后,为打通太行和豫西地区的联系,太行军区决心发起道清战役,重点扫清道口、清化铁路两侧的敌占区域。1945年1月下旬,战役第一阶段开始。太行军区出动主力部队4个多团,奔袭小东、宁郭镇之敌,战至31日,接连攻克敌军据点10余处,巩固了我军在道清铁路以南开辟的新区域。2月20日,战役第二阶段开始。我军先后对赵固、峪河、百泉等敌军据点发起猛攻,至3月6日攻入辉县城关,基本解放了铁路线以北除辉县县城外的其他地方。在我军持续攻击之下,日伪军被迫收缩兵力,据守获嘉、辉县等几处孤立的县城,由此造成新乡、郑州、开封之间兵力空虚、防御薄弱。我军主力抓住这一战机,采取远距离运动歼敌的方式,以原武、阳武为中心展开作战。至4月1日,道清战役胜利结束,不仅解放了大量人口,还建立了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使豫北、豫西一带的解放区基本连成一片。
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会上,毛泽东同志向大会提交《论联合政府》政治报告并作口头报告,朱德同志作《论解放区战场》军事报告,全面总结抗日战争的历史经验,为下一步开展战略反攻提出具体任务和措施。大会精神传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军民大受鼓舞。在前一阶段春季攻势的打击下,敌军已将防御重点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加上抽调兵力补充其他方向,致使其兵力大幅减少。在此有利形势下,晋冀鲁豫军区各部先后发起东平战役、安阳战役、成临安战役、阳谷战役等一系列进攻作战,基本肃清根据地范围内的日伪武装,打通多条重要的铁路、公路交通线,解放区范围进一步扩大,人民武装力量进一步增强,为开展更大规模的全面反攻奠定基础。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在中共中央正确领导下,充分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敌后游击战争,以号称“天下之脊”的太行山脉为依托,解放和巩固了华北平原的广袤地区。至抗战结束时,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军民共计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并将主力部队发展至30万人、民兵发展至40万人,成为我党领导的一支实力强大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