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红色烽火铸忠魂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2025-08-15 09:52 作者:张倩倩 刘俊依 梁慧敏


山东省肥城市安临站镇

郭长灿获得的功劳证。

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序厅。 山东省肥城市陆房红色教育基地管理中心供图

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于2015年9月18日建成开馆,馆内现有各类藏品千余件,生动再现了陆房突围战中八路军战士绝地反击、奋勇歼敌的壮烈场面,以及抗战时期肥城军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热血豪情。

1939年5月,中国抗战史上著名的陆房突围战在山东肥城打响,八路军115师以伤亡200余人的代价,毙伤敌军1300余人,创造了我军抗战史上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这是八路军继平型关大捷后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信心,振奋了抗战军民的士气,为巩固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取得抗战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暗夜突围破困局

纪念馆展柜中陈列着一支八路军115师战士使用过的手枪。斑驳的锈迹、枪身的凹痕,无声诉说着陆房战斗中战士们英勇作战的壮举。

1939年初,八路军115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师部、直属队、343旅686团等组成东进支队,挺进山东。3月上旬,东进支队抵达泰西地区,积极开展抗日武装斗争,歼灭日伪军近千人,迅速打开了泰西抗战局面。东进支队像插入敌人胸膛的一把钢刀,威慑了济南、泰安以及整个津浦线中段的侵华日军。日军驻山东最高指挥官、第十二军司令官尾高龟藏决定“围剿”这支八路军主力,纠集主力部队分九路围攻泰西抗日根据地,妄图消灭115师主力和泰西抗日武装力量。

5月初,日伪军对汶河南岸地区进行“扫荡”并向汶河以北推进,将八路军部队3000余人合围于肥城以南、汶河以北地区。10日,基于日军形成的严密封锁线,陈光与熟悉当地地形的泰西地委书记段君毅商定向南转移。作为前卫部队的第6支队第3团因熟悉地形,按原定方案顺利突出重围,第6支队第7团、师教导大队与师供给部、卫生部各一部也转移至津浦铁路以东。而陈光所部在行进途中遭到日军阻击,陷入包围圈。基于日军已封锁汶河沿岸,且平原不利于发挥部队山地游击的长处,陈光决定带部队折返陆房一带。

11日拂晓,日军在炮火掩护下,兵分多路向我军阵地发起全线猛攻,我军凭险据守、沉着应战,打退日军数次进攻。到了中午,日军由轮番攻击改为集团冲锋,集中所有炮火向我军阵地发射。我军灵活运用战术、誓死守卫阵地,甚至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血战一天击退日军多次猛攻。

夜幕降临,日军收缩兵力,对我军实施包围监视。我军决定利用日军不善夜战的弱点,实施隐蔽突围。22时许,部队在当地群众的引导下乘夜色出击,分三路开始突围;同时安排小股力量用扔手榴弹、射击等方式袭击迷惑敌人。日军为防止八路军夜间突围,在陆房周围大小路口燃起火堆,派出小分队来回巡逻,但始终没有发现八路军的行动。

12日拂晓,部队渡过汶河与另一部会合,津浦支队、鲁西区委、泰西地委均安全转移至汶河南岸。至此,3000余名指战员和地方党政干部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突出了敌人的重围。

陆房战斗,是八路军115师到山东后,以弱势兵力和装备突破日军合围的一次大规模反击战,经此一役,冀鲁豫抗日根据地迅速发展起来。

隐蔽战线的“人民功臣”

漫步纪念馆中,一张由冀鲁豫军区颁发的“人民功臣”证书十分引人瞩目。

证书的主人是山东泰西地下情报总站站长郭长灿。郭长灿出生于山东肥城一个红色革命家庭,1936年参加革命,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罗荣桓、万里、段君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下坚持隐蔽战线斗争。

1939年初,八路军115师挺进山东泰西地区,为实现对泰西各县情报站的统一领导,组织决定在肥城四区闫屯村建立泰西地下情报总站。郭长灿为首任站长,其兄郭长信担任汶上、宁阳地下情报站站长。

岁月荏苒,人们很难想象在一个普通的自行车修理铺中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隐蔽斗争。泰西情报人员以修自行车为掩护,跑遍了整个泰西地区,绘制了许多地形图纸和交通图纸,他们隐姓埋名,不畏艰险,获取了大量敌伪情报。

5月初,日伪军8000多人分九路向泰肥山区合围,企图“围剿”八路军115师主力。这一情报被报送至115师司令部,大部队迅速组织转移。10日晚,部队在陆房山区与日军遭遇,展开激烈战斗。一支3000多人的部队,想要从敌人的层层围困中突围出去,其困难可想而知,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全军覆没。只有突围才有生机,只有突围才能保存主力。在危急时刻,郭长灿和郭长信同当地群众一起为部队突围作向导,在他们的带领下,部队专走小路,避开大路,不进村庄,绕道穿行。敌人燃起的火堆近在咫尺,敌军喊话的声音清晰可闻,部队就这样在敌人的眼皮底下安全跳出了包围圈。

陆房突围胜利后,1941年初,郭长信因叛徒告密身份暴露,不幸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受尽折磨、遍体鳞伤,但他始终严守着党的秘密,坚贞不屈,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6岁。

郭长灿得知哥哥牺牲的消息,强忍着泪水和悲愤,坚守着对党的忠诚和信仰,继续奋战在隐蔽战线上。抗战期间,郭长灿从不谈及他的工作,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都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他曾先后荣立一等功1次,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被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人民功臣”光荣称号。

2010年11月,郭长灿离世。他的回忆录中这样写道:“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无人知晓我们都干了些什么,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无怨无悔!”

主动请缨好男儿

步入陆房突围胜利纪念馆“抗战烽火风起云涌”展厅,一个个齐鲁儿女奋起救亡的英雄故事映入眼帘。

管伟,原名管仲富,1918年生于肥城市安临站镇一户殷实家庭。因父亲早年病逝,其母亲含辛茹苦将管伟抚养长大并送其读书受教。1934年,管伟结识了以教师身份为掩护的共产党员辛俊卿等人,在长期的交往中,他认识到只有为天下大多数人谋利益,才算得上真正对国家有用的人。后管伟进入济南苇村中学读书,在进步人士的影响下,他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8年1月1日,中共山东省委发动徂徕山和泰西抗日武装起义,举起了抗日救国大旗。不久后,泰西抗日武装起义队伍100余人在空杏寺会合,正式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消息传来,管伟十分兴奋,毅然决定报名参加自卫团。临行前,管伟深情地对母亲说:“孩儿本应对您老人家尽孝,可是现在国难当头。倘若国家灭亡,哪有家存?自古忠孝难两全,好男儿志在报国,国家正处在生死存亡之际,难道我不为国尽力吗?”儿子的一番话,打动了慈母心。当夜,管伟的母亲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踏上革命征途。

1月28日,自卫团决定挑选部分精干人员,夜袭津浦铁路界首火车站。管伟闻讯立即找到自卫团首长,请求参加这次行动。首长们考虑到这个入伍不久的中学生家有孤寡老母,以及未经军事训练的实际情况,都不同意他去冒险。他焦急地说:“我参加自卫团,就是为了杀敌报国,不让我打仗,我还来干什么?”首长又以他不会打枪为由拒绝。管伟坚定地说:“我不会打枪,但我可以站岗放哨,这一仗我非参加不可!”首长见他态度坚决,只好答应下来,将警戒任务交给了他。战斗中,他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警觉地观察着四周的动静,直到战友们刀劈鬼子大获全胜、全体西撤。他本可以随大部队一同撤走,但为吸引敌人的注意力,给缴获颇丰的作战部队争取更多的撤离时间,他毫不犹豫地选择顺着铁路朝泰安方向奔去。果然,日军一队人马从背后追了上来,车站的日军也调转炮口,对着夜色中的泰安方向狂轰滥炸。此时,日寇的一颗子弹飞来,夺去了他年仅20岁的生命。

(山东省肥城市纪委监委供稿)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