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9月10日,刘少奇在马列学院(中央高级党校)第二、三班开学典礼上发表《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讲话,后收录于《刘少奇选集》下卷。针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理论水平薄弱的情况,刘少奇系统分析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论述了如何对待理论学习,怎样学好理论、做好工作、加强修养等重要问题。这篇文献阐述了党的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即党员干部学好理论是关系党的事业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其中蕴含的思想、原则和方法对于我们今天加强理论武装、学好党的创新理论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没有理论,工作就是盲目的,没有前途的
为了让党员干部在中国革命胜利的情况下保持清醒头脑,深刻认识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刘少奇在讲话开篇就直指要害,从当时面临的总体形势指出,“我们各项工作做得很好,但理论工作却是很薄弱的一环”,很多干部,甚至是负重要责任的高级干部,“斗争经验丰富,可是理论水平不高”,并强调“这是我们党的一个弱点”。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历练,刘少奇对党的特点和革命全局有着深刻洞察。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就指出过党自成立时就存在的理论水平有待提高这个“极大的弱点”。这实际上是党长期需要解决的一个历史命题。
理论之所以如此重要,刘少奇指出,还在于“受文化和理论水平的限制,就不能有大的发展,碰到问题有的能处理得好,驾驭得了,有的就不能驾驭,处理不好”。而这种不确定性的根源,实际上是没有找到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和本质规律,仅凭经验和感觉去处理问题,没有理论作为实际工作的指针,这样“工作就是盲目的,没有前途的”。同时,没有理论就容易被“俘虏”,“被人家天花乱坠的话所迷惑”。刘少奇清醒地认识到,党的历史上很多人曾被夸夸其谈的教条主义者所迷惑,在革命发展的道路、方式、前途等问题上难以明辨是非、找到正确方向,致使革命走了弯路,“在工作中吃了不少的徘徊摸索的苦头”,例如“左”的错误,说到底还是理论上的不成熟。所以,不懂理论,万万不行。
历史和现实的分析都对党的理论建设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刘少奇强调,提高干部的文化水平和理论水平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而且是一项经常性的任务,“要花十年的工夫才能前进一步”。他号召,不仅要有少数人研究理论,而且要有更多的人研究理论,在职干部也要抽出时间去研究理论,掌握了理论才能正确地指导工作。“党需要你们去做研究理论的工作,并且决定给你们一些实际问题去研究处理”,“运用理论观察、解释、处理实际问题,这就是目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问题
怎样才算学好理论?刘少奇首先指出,要广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知识,学习毛泽东著作和其他一些知识,但“仅仅读了几本书,有了一些理论知识,并不等于就有了理论”,“只是有了运用理论的可能”。这里,刘少奇把“理论知识”和“理论”明确区分开,从本质上还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内涵边界,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即学习理论和处理实际问题,或者说理论和实践,永远是紧密相连的,脱离实际的理论学习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以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
在革命时期和革命胜利以后,党都会面临很多马克思没有讲过的新问题新挑战,怎样才能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统一,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呢?刘少奇指出,这就是要“用所学到的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分析、处理,并且要处理得不错。这样才叫做有了一些理论”。他强调,学习马列主义要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不要把马列主义变成教条。教条主义者只知道翻书本,但碰到实际问题,就不知道怎样分析、处理,只能生搬硬套瞎指挥。教条主义者迷信苏联经验和“图上作业的战术家”,几乎葬送了中国革命。那些“吃过洋面包的人”可以熟练地背诵马克思、列宁著作中的词句,并讥笑山沟子里出不了马克思主义,但恰恰相反,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正是以一批革命实践家扎根中国大地,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去一个个研究解决中国革命的具体问题,才生长出来。
那么,这个过程是如何实现的?刘少奇进一步剖析了这个理论难点,指出这就“要靠我们创造”,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客观材料加以分析整理”,“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他以党在不同时期关于富农政策的变化来生动地说明这一问题,指出“过去分富农的土地对,现在不分也对”,因为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环境改变了,“这是整个革命形势决定我们这样做的”。今天战争胜利了,要恢复生产,发展生产,就要根据形势作出调整。“这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是党能够不断形成正确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秘诀。对于党员干部来说,“在工作岗位上能够运用理论,独立地处理问题和独立工作,这就是学习马列主义的结果,这就说明学习有了成绩”。
既有理论,又不骄傲,又有信心做好工作
刘少奇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作风建设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理论学习内在地包含着党的作风建设的内容和要求。他指出,有了理论,又不骄傲,作风正派,是“马列主义中最重要的东西”。“越是有理论有知识的人,越应该感到自己知道的少。”有了理论,却很骄傲,看不起人家,动不动给人家扣机会主义大帽子,人家就不欢迎你。“学了马列主义,就要把个人主义、自由主义、命令主义、官僚主义这些东西克服掉”,“一切为了党,一切为了人民”。刘少奇提到的这些内容在1951年中共中央发出的《关于加强理论教育的决定(草案)》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决定明确提出“理论学习的不发展,经验主义倾向的存在,正是目前党内一部分干部对于党的政策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工作中缺少坚定性和远见,缺少对于新鲜事物的敏感,产生官僚主义、命令主义、事务主义倾向,以至功臣思想、蜕化思想的根本原因”。刘少奇深入浅出地阐明,不忘党的宗旨,坚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等优良作风,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应有之义,丰富了理论学习的内涵。
同时,刘少奇针对有些同志感到自己做理论研究工作能力不够、信心不足的问题,强调学习理论还要提高信心,勇于担当。“能力今年不够,明年就够了,明年还不够,再搞几年就够了。没有说能力够了再去担负工作的。”他还提到了理论宣传的重要性,指出理论宣传工作是党的一项十分重要、十分光荣的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基础。宣传不是讲空话,而是要讲实际问题。“中国共产党如果没有很多的理论干部,就不可能领导这样大的国家达到社会主义。”
理论学习牵涉党的事业的诸多要素,关系党和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前途,关系我们最终能否完成党的光荣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讲,是一个须臾不可忽视的重大政治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成熟的基础,政治上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对领导干部来说,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掌握得越牢靠,政治站位就越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就越强,观察时势、谋划发展、防范化解风险就越主动”。党的发展历史表明,党的理论学习是一个长期历史课题。新征程上,面对“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的新的时代背景,我们更要汲取历史经验,深刻认识学好党的创新理论的重大意义,真正做到学深悟透力行,使党的理论建设和队伍建设在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