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高山花 两地红

来源:中国军网 发布时间:2025-08-19 09:45 作者:张骞 王佳杰

去年,单位“寻根溯源小组”深入云南牟定共和镇的群山,去探访一级战斗英雄曹庆功的故乡。

山路崎岖,车窗外红土裸露,岩石峥嵘。

临近曹河村,一抹浓烈的深红吸引了我们的视线。只见那碗口大的花簇,在山野间肆意开放。同行的老乡说,那是马缨花,在傈僳族的传说里,它的红是英雄用鲜血染成的。

走进曹庆功老家,一幅由后人凭记忆描摹的炭笔画像映入眼帘。画像上,他身着志愿军军装,脸庞棱角分明,目光如炬。

我们在画像前肃立,仿佛回到了70多年前那炮火纷飞的岁月。

曹庆功出生在曹河村这片曾经贫瘠的山地上,如同山间坚韧的草木,早早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然而,战乱的阴霾很快笼罩了宁静的家乡。

1942年,17岁的曹庆功正在田间劳作,命运的巨手却粗暴地将他拖离故土。国民党军队抓壮丁,他被强掳入伍,套上不合身的军装,背起沉重的枪械,被迫卷入战争旋涡,尝尽背井离乡的苦楚与国民党军队的腐朽压迫。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1948年深秋的辽沈大地。

锦州城下,解放战争的炮火震天动地。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曹庆功看清了正义的方向。他带着对旧制度的憎恶和对新生的渴望,投身第四野战军的钢铁洪流。

这支队伍像熔炉般重塑了他。崇高的理想、严明的纪律、深厚的战友情谊……将他淬炼成一名自觉为人民解放而战的革命战士。

1950年的海南岛,烈日炙烤滚烫的沙滩,此时曹庆功已成长为副班长。在解放海南的战斗中,他和战友迎着枪林弹雨顽强突击,以无畏的勇气撕开敌人防线,首立战功。

硝烟在海风中散尽不久,鸭绿江又起战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角在官兵心中激荡。

曹庆功和战友们随部队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义无反顾地踏上新的征途。

临行前,已经8年没有回家的他给远方的父母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是你的儿子曹庆功,我还活着。前年我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现在海南岛。前几天,我们又打了胜仗,解放了海南岛。我在战斗中,消灭了几个敌人,连长说要给我立功。

本想打完这一仗,我就马上回家。可是,美帝国主义又发起了朝鲜战争。为了保家卫国,我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即将远赴朝鲜,等赶走美国鬼子后,我就回家孝敬你们。”

他把这份家书交给邮递员后,便随部队开赴抗美援朝战场。不久后,曹庆功所在的356团1营1连,投入到残酷的运动战和阵地防御战中。从冰天雪地的长津湖到硝烟弥漫的汉江南岸,激烈的战斗接连不断。

1951年3月,第四次战役进入关键阶段。“联合国军”妄图北进。为掩护主力转移和部署新防线,志愿军各部在洪川江、北汉江一线展开顽强阻击。曹庆功所在连队奉命死守望月山地区防线。他和他的战斗小组,被赋予了在286高地执行阻击的任务。

286高地是最前沿,也是最危险的高地。这个小小的山头,如同插入敌人咽喉的一把尖刀。曹庆功脚下,是封冻的洪川江面,身后是志愿军主阵地和转移通道,而眼前,则是武装到牙齿的美军精锐——陆战一师黑压压的进攻队列和密集的炮群。

1951年3月18日拂晓,一场钢铁风暴骤然席卷了286高地。

美军凭借优势火力,集中4门榴弹炮、20余门迫击炮和数不清的轻重机枪,向这个小小山头倾泻着弹雨。

曹庆功率领一个小组,在震天撼地的炮火中,依托坑道顽强抗击。而敌人依仗火力优势,在坦克掩护下对高地轮番发起集团冲锋。

3次!敌人连续发动3次疯狂进攻都被曹庆功和战友们狠狠打退。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倒下,山岩被勇士们流淌的鲜血浸透,呈现出悲壮的暗红色。而敌人在阵地前沿丢下同伴的尸体和哀嚎的伤兵,狼狈溃退。

战至午后,在又一次击退敌人进攻后,最后一名战友也倒在了血泊之中——286高地,只剩下曹庆功一人孤身据守。

就在敌人即将冲进战壕、以为胜利唾手可得的瞬间,这位仅仅26岁的英雄,用生命最后的力量,猛然从掩体后跃起。他如同扑向猎物的猛虎,义无反顾地扑入敌群,拉响了仅剩的几枚手榴弹!

惊天巨响下,火光冲天而起。286高地归于沉寂,唯有寒风呜咽,如泣如诉。

战后,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追授曹庆功“一级战斗英雄”称号,并追记特等功。他的英雄事迹被迅速整理,谱写成激昂悲壮的歌曲《怀念曹庆功》,在部队中传唱。

英雄的魂魄,从未远离。

如今,在传承着铁血基因的钢铁劲旅中,曹庆功生前所在的连队,每晚点名时,第一个被呼点的名字,永远是“曹庆功”!

全连官兵肃立,声震云霄:“到!”

这一声“到”,穿越70余载硝烟,是历史的回响,更是精神的接力。

在连队荣誉室陈列柜的显著位置,静静安放着一盏古朴的马灯。这盏灯,曾在当年曹庆功山乡行路为他照亮;如今它跨越千山万水,回到了英雄用生命守护过的队伍里。在荣誉室的灯光下,玻璃灯罩映着柔光,如同不灭的“星火”,与连史相伴,与英雄的画像相望。它照亮来时路,也映照着前进的征途。

翻开厚重的连史,扉页间夹着一张薄纸,纸上是一位指导员留下的话:

“后来者,抚此页当铭记:连史非尘封之卷,乃奔涌不息之河。曹庆功的壮举,是源头活水,滋养着精神血脉。我辈屹立于此,便是他的在场;我辈奋勇前行,即是他的永生!当使命召唤,当山河告急,愿我连每一员,皆能化身那扑向惊雷的深红,在属于我们的时代坐标上,镌刻下英雄传人的赤胆忠诚!”

离开曹河村时,暮色渐浓。回望山坡,那几株马缨花在夕阳余晖中红得更烈。

一路上,村小学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齐声高唱那首穿越烽火的战歌。稚嫩而嘹亮的歌声,在山风中与漫山如火的红色交融。

车行渐远,曹河村隐入暮色。我的思绪飞向了千里之外曹庆功生前所在连队驻地。我仿佛看见,一片片不知名的小花正迎着劲风,倔强而热烈地绽放着。两地花,同被祖国的山水养育,在英雄生命的起点与他精神永驻的终点,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无声接力与共鸣。

英雄已逝,这抹深红,岁岁年年,映照山河。

责任编辑:林晓兵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