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深化体制改革根本在于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重温邓小平《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来源: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5-08-22 09:37 作者:韩晓青

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发表题为《改革科技体制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的重要讲话,收录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这篇文献是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面对科技与经济发展亟待深度结合的现实挑战,发出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时代强音。文献科学总结了科技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规律,明确了科技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当时为中国科技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重温这篇经典文献,对于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仍具有启示意义。

“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早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就掷地有声地重申并赋予了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的时代内涵。这不仅是对一个时期内被忽略的科学价值的拨乱反正,也是当时推进科学技术现代化的理论指引。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实践。仅仅7年后,一幅更具说服力、更富感染力的景象呈现在世人面前。1979年至1984年,中国农业总产值以年均7.7%的速度增长,平均每年增产粮食171亿公斤。1984年粮食产量达4073亿公斤,人均393公斤,接近世界人均水平。辉煌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突破性进步。种植技术的革新、新型农业机械与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农业生产效率。1985年,邓小平指出:“现在连山沟里的农民都知道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他们未必读过我的讲话。他们从亲身的实践中,懂得了科学技术能够使生产发展起来,使生活富裕起来。”

理论的感召力最终化为了农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农民们从亲身实践中认识到,科技是帮助他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重要力量。在这一过程中,传播知识、推广技术的科技人员,在农民心中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尊重,他们“把科技人员看成是帮助自己摆脱贫困的亲兄弟”。科学技术不是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能带来真金白银的现实力量。这一社会现实表明,科学技术的价值深深植根于亿万农民的生产实践和生活改善之中,已逐渐深入人心,真正进入了寻常百姓家。重视科学技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共识,为当时正在酝酿和推进的科技体制改革营造了极其有利的社会氛围,民众对科技发展的期待为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发轫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成功实践。在巩固农村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改革重心逐步转向城市,从局部试点发展至全面铺开。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为经济领域的市场化改革指明了方向,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主体,在市场竞争中激发创新动力,提高生产效率。

在此背景下,科技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科技工作虽然为国家建设作出过贡献,但科技工作与经济发展相分离的问题一直存在,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982年,党中央就提出“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此后也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二者结合的举措,但体制性问题仍待解决。1985年,邓小平指出:“现在要进一步解决科技和经济结合的问题。所谓进一步,就是说,在方针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之后,还要解决体制问题。”同年3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对拨款制度、技术市场、研究机构与企业、部门及地区相分割的状况等进行改革,其基本精神是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加快科技成果向生产能力的转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邓小平指出:“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技术进步的体制。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双管齐下,长期存在的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有可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经济体制改革旨在打破传统体制对经济发展的束缚,而科技体制改革则是要促使科研机构和人员的研究成果能够更加顺畅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于经济建设。将两方面的改革结合起来,才能有望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如改革科研机构的拨款制度,使其不再单纯依赖政府拨款,而是要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推进科研项目,从而推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真正实现解放生产力的目标。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还是科技体制改革,其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动力,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深厚而持久的力量。邓小平指出:“改革科技体制,我最关心的,还是人才。”改革科技体制要关注人才问题,一方面,要切切实实为知识分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给予更多保障,让他们能够安心从事科研工作,使他们无后顾之忧。这绝非泛泛而谈,而是要求改革必须精准切入科技人才工作生活的痛点、堵点。科研工作具有高度的探索性、复杂性和连续性,需要研究者心无旁骛、长期投入。然而,在当时,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养老、薪酬待遇与贡献不匹配等问题,常常如无形的枷锁,消耗着科研人员的宝贵精力与热情。另一方面,邓小平指出,“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并强调“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要“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

科技体制改革就是要打破片面僵化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选拔机制和灵活开放的用人机制。打破论资排辈,鼓励优秀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打破单位、地域、身份等限制,确保科技人才在机会获取、资源配置、成果认定、荣誉授予等各个环节享有公平的起点和过程,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要大力营造宽松自由的科研氛围,鼓励科研创新,在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等环节,更加注重科研人员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成果,保护科研人员的探索热情和创新锐气,允许在未知领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宽容科学研究中难以避免的失败。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形式主义负担,让科学家有更多时间潜心研究,从而充分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活力。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科技创新能力,不仅关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还直接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和民族复兴伟业。谁能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抢占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赢得主动。当前,全社会对科学技术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维护国家安全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全方位、深层次作用,已形成了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共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我们要以更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最优先位置。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价值取向,真正让一切创新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凝聚起建设科技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