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李富春与第一个五年计划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发布时间:2025-10-13 11:33

“一五”期间生产的第一辆解放牌卡车(资料图片)。

“一五”计划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底子薄,基础差”,表现为,一是缺乏对经济技术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的了解和掌握,无法给项目设计提供完整的数据资料;二是过去地质勘探工作非常薄弱,对全国资源情况缺乏调查;三是尤其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所以设计能力、施工组织能力和生产管理能力严重不足等等。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的过程中,李富春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在“一五”计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全力以赴参与“一五”计划建设项目的选址工作

第一个五年计划虽然是1955年在全国人大会上最后通过的,但是许多建设任务从1953年之前就开始实施了。实际156个项目的建设时间跨度从1950年到1969年,历时19年。此外“一五”计划共安排限额以上大中型建设项目694个,实际开工的多达921个,156个苏援项目只是其中的重点和骨干。

1953年,李富春从苏联回国后,就开始组织落实这些项目的审批和建设工作。所以是一面建设,一面编制计划。李富春作为总负责人,克服了上述一系列困难,全力以赴争取建设好这些项目。从审查设计任务书,到选择厂址、编制设计、组织施工、设备分交,他都亲自过问。每个项目都经他主持讨论,做出决定……在156个项目中的许多建设工程,有的安排在东北、华北,有的部署在洛阳、西安、兰州这一线。

李富春在工作中十分重视各种因素(包括地理、气候、地质、交通运输以及社会生活设施等)的综合考虑,从而保证了工作的顺利进行,保证了这些由苏联援建的企业布局的合理性。在审批项目的建设计划时,李富春从来是一丝不苟。原国家计委委员兼国家计委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局局长吴俊扬回忆,“对这些项目的建设规模、投资概算、产品方案、协作关系等都要多方面地听取和考虑有关领导同志和专家的意见,对一些不清楚的问题,哪怕是一个细小的技术问题,他也要弄个明白……”

做好综合平衡,分清轻重缓急,抓住工作重点

当年国家经济百废待兴,要建设这么多大项目,这对每年财政总收入只有200多亿元的新中国来说,十分困难。“一五”期间,经济建设所需资金主要依靠内部积累取得的,其中国家财政收入共1354.9亿元,而当时国外贷款只有36.4亿元,外债仅占总收入的2.7%。如何用好这些宝贵资金,成为“一五”时期经济建设中的突出问题。为此李富春多次强调要做好综合平衡,在项目安排上要分清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建设,摊子不能一下子铺得太大,要与中国综合国力相适应。

在安排重大建设项目过程中,按照以有限的资金和力量首先确保那些对国家起决定作用的、能迅速提高工业生产能力的项目建设的原则;按照合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充分发挥现有企业潜力的原则,去组织投资和建设。例如,在李富春直接领导下,集中力量优先抓了鞍山钢铁厂的恢复和扩大生产能力。这期间用于鞍钢的大规模改扩建的投资高达15.5亿元,占同期钢铁工业实际基建投资总额29.6亿元的52%。结果我国钢铁产量增长很快,在1952年135万吨的基础上,到1957年已达到535万吨。这样做集中使用了资金,缩短了建设工期,加快了生产能力的形成,从而大大提高了投资效率。

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好计划工作

“一五”时期新中国的基本经济结构与后来有较大的不同,主要是1956年以前,国家还没有进行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使在后来也还存在许多公私合营的成分。

李富春根据国家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等因素,对计划工作分别提出了不同要求,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他领导国家计委制定的《关于编制经济年度计划暂行办法》中,就做了这样的规定(略述):“三、对于不同的经济成分应有不同的计划。国营经济,实行直接计划,其他经济成分,实行间接计划。……四、对于不同经济成分、不同规模的企事业和不同工作水平的部门,编制计划应有不同的要求。……五、中央主管部和地区两个编制计划的系统,各有侧重。……”这些规定比较符合当时的国情,体现了计划管理的严肃性和灵活性,保障了“一五”计划的顺利执行。

李富春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特别体现在1955年1月国家计委创办的《计划经济》创刊号上,李富春发表了《努力做到计划工作反映客观实际》一文。这不但是他做好“一五”计划的指导思想,更是他后半生中做好计划工作的理想和追求。

注重计划实施过程中节约和节省

节约和节省是李富春在经济工作中深刻在骨子里的理念,是他一生的优秀品质。李富春在他一生的经济工作中,多次就节约问题制定政策,作出指示或发表讲话,这些都得到毛泽东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赞同。

在“一五”期间,针对苏联援助的一些设计和建设标准,李富春要求从我国国情出发,大幅度降低非生产性项目的标准,尽可能节约资金用到生产建设上。例如“当时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讲排场、摆阔气的现象,最有名的就是有的政府机关修建‘大屋顶’的办公大楼,和一些建筑物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美观。他制止了正在施工中的国家计委大楼的‘大屋顶’,取消了尚未开工的另外两座大楼的盖‘大屋顶’计划,同时批评了海军大楼的建筑。刹‘大屋顶’之风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全力支持。”

重视专业人才,注重学习

落后的旧中国本来就严重缺乏现代经济建设和管理的专业人才,革命队伍又面临从打仗向经济建设的转变,实行计划经济是新中国的一项崭新工作,这都需要各级干部重新学习。李富春希望尽快提高计划工作干部的专业素质,因此他“要求计划工作人员必须努力学习”。

在访苏期间,李富春通过苏联国家计委,组织了多位著名经济学家,来给中国代表团成员讲授计划经济的知识和理论,一共讲了十几次课,每次四五个小时。李富春亲自参加听课。在他的带动下,大家对这次学习的积极性极高,收获极大。后来在他的领导下,国家计委机关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干部的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都有了明显提高。

1953年3月,李富春在给毛泽东的一封信中还谈到自己的体会:“行年五十才抓了八个字:努力学习,专搞一行!”可以感到李富春对学习计划经济的浓厚兴趣,对做好计划工作的踌躇满志,这个阶段是他一生中心情最好的时候。

(摘编自《湘潮》 李勇/文)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