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六一年五月,刘少奇在湖南省宁乡县农村调查时看望乡亲们(资料图片)。
刘少奇等老一辈革命家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践行者,又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刘少奇对典故的广用、活用、妙用,既展现了深厚的文化素养、高度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也传递出对治国理政、崇德修身等的深入思考。
立足现实问题
在革命实践中,刘少奇理解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脱离人民群众的生活实际和所思所盼,聚焦实际问题,灵活用典。
针对党内有的同志对于“为党的事业牺牲是否值得”这一问题存在的不同观点,刘少奇认为,这个想法源于有的同志具有非共产主义的人生观,他指出:“旧社会的甚至剥削者的享乐的人生观(如所谓‘人生行乐耳’,‘浮生若梦,为欢几何’等),认为他们没有享到快乐的生活就牺牲,是不值得的。”“人生行乐耳”出自汉代杨恽的《报孙会宗书》,原表达的是封建士大夫被贬官之后的消极避世态度。而“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出自诗人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原表达的是作者豁达的胸襟和对生活的热爱。两个典故出处不同、寓意有别,刘少奇却以巧妙化用、合用典故的方式批判党员队伍中存在的享乐主义人生观,并以此教育党员要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并为之不懈奋斗。
全民族抗战时期,随着抗日救亡运动高涨,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激增,个别党员队伍中滋生的小资产阶级思想引起刘少奇高度重视。针对党内有的同志不满意工作,为了自我私欲要求调动,刘少奇指出,“许多同志只想做首长而不愿当副的”,“这是所谓‘宁为鸡首,毋为牛后’的思想”。该谚语出自《战国策·韩策一》,原意是指宁可在小范围内做主,也不愿意在大范围内受人支配,常用以言明志气。刘少奇化用此谚语来批判党内部分同志个人英雄思想作祟、想出风头,以满足自己的支配欲现象。刘少奇教育党员:革命工作是多方面的,无论哪种工作都是必需的,“每个同志应当如列宁说的那样,多做日常的、细小的、麻烦的工作,少说漂亮话。”同时,他指出:“‘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在必要的时候,对于多数党员来说,是被视为当然的事情。”
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说明深奥道理
刘少奇用典不拘泥于典故的原本含义,而是注重与当下的交流对象、语境及实际问题相结合,巧妙延伸和转换典故,将其中的大道理化为涓涓细流,用浅显易懂的方式说明深奥的道理。
为了通俗化释义马克思主义理论,刘少奇曾引用古希腊神话中大力士安泰的故事,这则寓言原本出自《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最后一章的《结束语》。刘少奇谈道,安泰的力量来自于其母“地神”,他接触地面时就力大无穷,脱离地面就凶多吉少。刘少奇借古希腊神话中的“地神”形象比喻群众,用安泰形象比喻干部,以此来“说明我们共产党员绝不能脱离群众,因为脱离了群众,就失去了战斗力”。
刘少奇主张:“语言和举例应当是当地农民容易懂而又切身感受到的。农民听懂了,觉悟会提高的。”全民族抗战时期,由群众自创并出奇制胜的地道战受到刘少奇的重视和赞赏。为向战士们形象讲解深入研究地道战经验的意义,他说,《封神演义》中有一个土行孙,能够在地底下行动,闹得对手无法应付,我们人人能做土行孙,难道日军还能有法来对付?刘少奇强调:“把地道战发展起来,就是神出鬼没的办法之一,也是迫使进入根据地的敌人陷于草木皆兵的被动地位的一个办法。”
针对新中国成立后党内出现的个别干部搞特殊化、不爱说实话爱吹牛的问题,刘少奇妙用《孟子·离娄》中“齐人一妻一妾”故事来教育警示干部。他谈道,春秋战国时期,一名懒汉欺骗妻妾,自以为行为高明,但最终被当众揭发而颜面扫地。刘少奇严肃地告诫大家:“我们的各级干部一定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讲二,不要讲假话,不要报喜不报忧,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
在1949年接待苏联援华专家团时,刘少奇作了关于同苏联专家合作问题的报告。关于中国同志如何处理与苏联专家的关系,他在讲话中幽默地反用典故“有理三篇担,无理篇担三”这一俗语。该话原意是指不问是非曲直加以惩处,刘少奇在外交场合妙用此俗语,既巧妙表达对苏联及其援华专家的崇高敬意和感谢,又借此来要求中国同志一定要搞好与苏联专家的关系,可谓一语双关。
刘少奇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作风,他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官僚主义,连孔夫子都反对,我们还能不反对么?”该谚语原出自《论语·阳货》,是孔子用来勉励弟子要务实,用心思考和读书。刘少奇还引用鲁迅的名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来教育引导子女要善于与先生和同学们团结合作。他在给儿子刘允若的信中谈道:“不要骄傲,不要看不起人,要尊重大家的意见,要肯于为大家的事情吃一点亏。”
把思想建设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结合起来
刘少奇引用孔子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说明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引用孟子的“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说明成长要经历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他强调:“由一个幼稚的革命者,变成一个成熟的、老练的、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革命规律的革命家,要经过一个很长的革命的锻炼和修养的过程,一个长期改造的过程。”
刘少奇认为共产主义事业是“‘百年大业’,是决不能‘一蹴而就’的”。他引用《孟子·滕文公下》中提到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来教育党员要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气节,要以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作为终身奋斗目标,在革命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觉悟。刘少奇引用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来激励共产党员要正视自己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的旧社会思想意识和习惯,积极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不断改造自己,并主张“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锻炼,认真修养”。
论及党员自我修养的方式方法时,刘少奇对传统修身思想中重视“慎独”“内省”,强调“德行统一”“知行合一”等观点要加以继承与发扬。他引用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说明个人修养的提高需要经过反复锤炼,以引导党员认识到“一个人要求得进步,就必须下苦功夫,郑重其事地去进行自我修养”。
(摘编自《百年潮》2025年第8期 王雅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