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见证历史,传承精神。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近日,解放军档案馆与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广播电视部联合摄制4集专题片《铁·证——抗战密档解读》,在央视《时光军史馆》栏目播出,首次以电视专题片形式,集中对外公布馆藏的一批抗战档案。
这些珍贵的档案承载着那段峥嵘岁月的记忆,也让人们触摸到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我们从中遴选8份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抗战档案,分两期解读档案背后的故事,以飨读者。
——编 者
本期撰稿:孙 杰、杨晓玲、余海玉、李 奔、常军波
版式设计:张 淦

八路军总部《1940年电报、战况统计》封面。

档案中记录参加百团大战的105个团具体组成的页面。
档案一
八路军总部《1940年电报、战况统计》
“百团大战”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百团”又具体指哪些部队?收藏在解放军档案馆的一份档案《1940年电报、战况统计》,回答了这些问题。
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总部下达《关于破击正太路战役的预备命令》,明确指出:“我军应以积极的行动,在华北战场上开展较大胜利的战斗,破坏敌人进攻西北计划,创立显著的战绩,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兴奋抗战的军民,争取时局好转。这是目前严重的政治任务。”
1940年8月,以正太铁路为重点的大规模交通破袭战,正式打响。随着正太路战役在广阔的敌后战场展开,八路军各部参战规模越来越大。这场战役的名字也经历了几次变化,最终定名为“百团大战”。
《1940年电报、战况统计》记录了百团大战前后,八路军总部和作战部队之间往来的数百份电报。档案外观为黑色硬质封面,正文共计142页,上面有不同颜色的字迹。这份档案见证了“百团大战”名称的由来。
档案上明确记载,我军当时参战兵力包括八路军第120师指挥的20个团,第129师指挥的46个团,“聂军区”也就是聂荣臻所领导的晋察冀军区39个团,加起来共105个团。档案中还标注了“游击队未列入”。
这是八路军最早明确记录百团大战参战部队数量的档案原件。在这份档案中,还有一份由彭德怀、左权于8月22日联名发出的电报稿,其中写道:“正太战役是抗战以来华北军队积极向敌进攻之空前大战,总合兵力共约百个团,故名‘百团大战’。”
据时任八路军总部作战科科长王政柱回忆,当他向彭德怀、左权报告实际参战兵力共计105个团时,左权说:“好!这是百团大战,作战科要仔细查对确数。”彭德怀说:“不管是一百零几个团,就叫百团大战好了。”自此,“百团大战”一名开始使用。
百团大战共历时5个多月,其中在前3个半月,八路军就作战1800多次,毙伤俘日伪军4万多人。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巩固了华北抗日根据地,锻炼了人民军队,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在抗日局面比较低沉时振奋了全国民心。百团大战后,日军惊呼“对华北应有再认识”,并从华中调遣了部分兵力到华北敌后战场。百团大战有力支援了正面战场国民党军的作战。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发布的《盟国飞机及飞行员救护工作的指示》部分页面。

美国飞行员克尔在烟盒背面画的连环漫画。
档案二
中国军民救援盟军飞行员相关档案
抗战时期,中国战场的上空,活跃着一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他们与中国军民共同抗击日寇,期间一些人在遭遇险情时,得到了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及时营救, 留下了许多动人故事。
在解放军档案馆馆藏档案中,就有大量救助盟军飞行员的相关记载。这些档案涉及很多部队,比如晋察冀军区、太岳军区、新四军第二师、东江纵队等,其中晋察冀军区相关档案较为全面、系统和翔实。
1944年10月1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发布《盟国飞机及飞行员救护工作的指示》。档案共2页,采用淡黄色毛边纸印制而成,纸张保存完好,内容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对华北地区救助援华盟国飞行员工作作出的具体部署—
目前盟国飞机不断在华北各地活动,飞机因战斗受损降落。兹对盟机及飞行员的救护工作提出以下指示:
一、盟机因战斗受损降落我地区,对其驾驶人员及飞机各地应切实进行救护,并保护其安全与完整,并立即报告直属上级。
二、飞机人员如有伤病,该区负责机关部队应妥为治疗优待并予以亲切的安慰。
三、关于盟机当时降落具体情形除逐级报告各该上级外,应严守秘密,绝禁向外宣露。
四、盟机降落如遇敌情或被敌侦知企图追寻,我部队或民兵应视同战斗任务,负有掩护之责。
五、另关于敌机及飞行员如被击落我地区时,亦应负责救护并迅速报告上级处理,但须注意监视防其逃脱与自杀。
以上各节系目前我敌后部队驻防任务之一,同时为民兵战斗任务之一,希切实遵照执行为要。
在这份档案中,晋察冀军区司令部详细列出了在救护飞行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情况和相应处理办法,使救护工作有章可循, 救援过程清晰明确。从指示的内容可以看出, 晋察冀军区对救护盟军飞行员工作极为重视,是把盟军飞行员当成自己的战友、兄弟一样来对待。事实证明,清晰、细致的救助工作部署,大大提高了遇险盟军飞行员的存活率。
不只是晋察冀军区,东江纵队同样也留下许多救助盟军飞行员的故事。解放军档案馆还收藏一份特殊的档案—带有漫画图案的烟盒。
漫画作者是美国飞行员克尔中尉。1944年2月11日,他驾机对盘踞在香港启德机场的日军进行空袭时,被敌机击中,飞机油箱不幸起火。克尔无奈跳伞逃生。面对日军迅速展开的地毯式搜索,受伤的他处境十分危急。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江纵队港九大队交通员发现了他。在港九大队队员的帮助下,克尔得到严密保护和精心治疗。
1944年3月,东江纵队司令部派人护送康复的克尔离开。克尔以连环漫画形式,将自己的逃生经过画在烟盒背面,并写一封感谢信,一并赠送给东江纵队。他画的连环漫画总共5幅,上面记载了他被击落后如何躲避、日军在背后如何追他,以及我游击队员如何对他进行救护。
后来,克尔的两个儿子多次来到广东,参观东江纵队纪念馆,感谢东江纵队对其父亲的营救,并捐赠了克尔当年在华作战时穿过的美军飞行员军衣及相关照片,寄望中美人民的友谊天长地久。

战斗总结《沁源一个月的大围困》首页。

档案中记录“地雷阵”有关内容的页面。
档案三
战斗总结《沁源一个月的大围困》
1942年10月,日军的铁蹄第6次踏进山西沁源。和前5次不同的是,这次他们的目标是长期占领沁源,把沁源变成“山岳剿共实验区”。当时,太岳区党委、太岳军区提出,广泛发动群众,长期围困日军据点,让其周围变成“无人区”,使日军无法获取给养,并在日军据点周围广泛开展麻雀战、地雷战、联防战,昼夜袭扰。
在沁源县对敌围困斗争总指挥部的动员下,从1942年底开始,沁县通往沁源县的军事通道—“二沁”大道沿线,以及日军据点周边23个村庄、1.6万多名群众,陆续疏散隐蔽到深山密林中。与此同时,指挥部组织军民对日军进行昼夜袭扰,迫使其在3个月不到的时间里,逐渐从外围据点撤出。到1945年3月,日军已经龟缩到城关和交口两个仅存的据点中。
《沁源一个月的大围困》这份档案,是1945年4月28日,太岳军区写的一个战斗总结。它重点回顾了1945年3月11日至4月11日的大围困中,取得的重要战斗成果以及值得推广的战斗经验。
这份档案中记录了大量历史细节:“村的人,区的人,均发了誓,誓死要援助前线。王文义同志将账目均作了交代,英雄王金凯等都作了遗嘱……”从中可以看出,已参与围困战两年多的沁源人民,始终坚定“要把敌人困死”的必胜信念。
沁源县官军村是“二沁”大道的咽喉,日军的粮食、补给、弹药,都经过“二沁”大道运往沁源。为了卡住敌人的补给线,民兵队长郑士威带领轮战队民兵,用自制的石雷在官军村摆起了“地雷阵”。
关于“地雷阵”的威力,档案中有清晰的记载:“这一个月中,共被敌踏炸、陷炸和绊炸的雷,总共数在三百余颗以上。仅九号一日,敌人千余,由沁县到二沁大道上先后绊炸、踏炸和陷炸的达九十余颗,毙敌达廿余个。敌人每次进出据点都要流血和死人。”
在沁源人民坚持不懈的斗争下,1945年4月,走投无路的日军撤出了沁源。至此,历时两年半的沁源围困战宣告胜利。期间,沁源军民对敌作战有2700多次,歼灭日伪军4000多人,创造了群众性长期围困战的范例。

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6团编印的《自抗战以来的模范战例》封面。

档案中记录《“锅巴”连长的牺牲》一文的页面。

档案中记录《“锅巴”连长的牺牲》一文的页面。
档案四
《“锅巴”连长的牺牲》
《“锅巴”连长的牺牲》一文,出自八路军第120师358旅716团于1939年编印的《自抗战以来的模范战例》。这篇文章记载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八路军烈士事迹。
“锅巴”连长名叫宓顺云。档案中写道:“因为他累次战斗的英勇与红瞪瞪(编者注:澄澄)的一张黑脸,送了他一个绰号—‘锅巴’连长,取其要义是碰着了他的敌人必要吃他的亏。”这几句对宓连长的描述十分形象,不仅让人想象到他的外貌,还能想象到他的性格。
根据档案记载,1938年,宓顺云在晋西北与日军作战时,任第716团5连连长,生前参加的最后一次战斗是五寨桦林坡战斗。战斗中,他受了重伤,当一息尚存时,感觉到自己难以被救活。战友们抬着他,他故意跌落下来,喘着粗气低声说道:“放下吧,使我还争这一口气。”身负重伤的“锅巴”连长,在生命最后时刻,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
档案里记载了当时的壮烈一幕:“敌人围拢来了,他预备着这一颗复仇的弹丸,已经套好了拉火线,宓连长拼着这最后的一刹那的气力,‘轰隆’的一声,靠近他的七八个鬼子全都卧倒(编者注:炸死)了!”
目前,除了档案中这些简短描述外,我们难以得知关于宓顺云的更多信息,但从牺牲时的表现,可以看出他身上那股敢与敌人硬碰硬的血性胆气。最终,在宓顺云的鼓舞下,官兵从敌人手中夺回了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