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八路军军政杂志》——

了解敌后抗战的真实窗口

来源:中国军网 发布时间:2025-11-06 09:36 作者:杨润鑫 张育豪

1939年,中国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日军开始逐渐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我党领导下坚持敌后抗战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敌后战场进入抗战最艰苦的阶段。与此同时,国民党顽固派对抗战的动摇情绪加剧,大肆散播“八路军抗而不战,游而不击”等谣言,对我军造成不利的国际国内舆论影响。

面对复杂的抗战形势,党中央亟待解决两方面重要问题。一方面,如何系统性指导八路军、新四军进行敌后根据地建设及游击作战,以应对大规模扩军后部队战斗力参差不齐的现实问题;另一方面,如何揭露并批驳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抗战的行径,同时向社会各界宣传党的抗日主张以及敌后抗战的成果与经验。为此,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由八路军总政治部创办《八路军军政杂志》。

根据前期筹划,《八路军军政杂志》确定为24开本月刊,采用白报纸印刷。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对该刊的出版工作予以高度关注,杂志社设有编辑委员会,由毛泽东、王稼祥、萧劲光、郭化若、萧向荣五人组成,时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萧向荣兼任主编。1939年1月15日,《八路军军政杂志》在延安正式创刊出版。毛泽东同志为其撰写发刊词,明确提出该刊目的,即“为了提高八路军的抗战力量,同时也为了供给抗战友军与抗战人民关于八路军抗战经验的参考材料”。

在这一办刊宗旨指导下,《八路军军政杂志》从创刊起就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实践。在军事上,杂志开辟“实战经验与战术研究”“战斗总结”等专栏,专门刊载介绍八路军抗战成绩、作战经验与军队建设方面的总结性文章。在报道方式上,杂志注重对重大战役与历史事件的深度呈现,在宣传八路军、新四军英勇事迹的同时,多次以专题和特辑形式进行系列化报道。例如,在百团大战结束后,该刊连续刊发《扩张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论百团大战的伟大胜利》等10余篇专题文章,全面梳理战役作战过程、辉煌战绩与实践经验。针对战略实践中的关键议题,如抗战初期平原游击战的开展,该刊先后发表《论平地游击战的几个问题》《从冀中区的经验谈平原游击战争》等系列文章,系统梳理实战心得,为其他抗日部队开展类似作战提供参考。为引进国外军事理论与战略思想,该刊设有“译丛”板块,不仅刊载列宁的《以全力与邓尼金斗争》、斯大林的《南方的军事形势》等经典文献译文,还配发相关研究论文,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和借鉴外国作战经验提供理论支撑。同时,该刊还高度重视对整体时局与战局走向的分析,通过刊发多篇具有战略视野的评论与研究报告,帮助官兵把握抗战全局,理解战争阶段变化,为坚持长期抗战提供重要的思想引导与形势判断依据。

在注重军事经验总结的同时,《八路军军政杂志》也高度重视政治建设的宣传。该刊刊载大量涉及军队政治工作与干部教育方面的文章。其中不乏介绍部队政治教育工作的专文,例如萧向荣在《一一五师的政治教育工作》中,将部队政治教育的总体方针概括为“为着抗战,提高部队的战斗力,以争取战斗的更大胜利,以达到‘抗战必胜,建国必成’之目标”。围绕军队干部教育议题,该刊先后刊登罗瑞卿的《关于军队中在职干部的教育问题》和傅钟的《八路军抗战中政治工作的经验》等文章,进一步丰富相关讨论。在统一战线方面,杂志积极宣传“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政治路线,既报道八路军平型关大捷、开辟晋察冀根据地等战绩,也揭露汪精卫等人的卖国行径与“防共”分裂阴谋。王稼祥在《回答破坏统一团结的阴谋》中指出抗战是对中国各阶级政党的历史考验;王思华在《揭破敌人的卑鄙宣传与欺骗政策》中批判汉奸组织所谓“缔盟”实为奴役的实质。针对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连续制造多起反共武装摩擦事件,王若飞在《巩固抗日军队间互相团结的工作》中强调应在“抗日高于一切”原则下解决摩擦,中国共产党以“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开展斗争,彰显了一切抗日力量应以民族利益为重的统一立场。

在军事与政治建设之外,《八路军军政杂志》还将视野延伸到战时后勤保障领域。面对长期抗战所带来的物资短缺问题,该刊积极倡导“自力更生、生产自给”的方针,通过《愉快的劳动,伟大的收获》《三五九旅是怎样做到自供自给的》等报道,生动呈现了部队在战斗间隙开展农业生产、组织合作社的实践路径与丰硕成果。与此同时,该刊并未忽视战争环境下亟需的医疗支持,先后刊登《一个模范的伤兵医院》《记国际医疗队》《白求恩卫生学校参观记》等多篇通讯,记录和展现了在极端困难的医疗条件下广大医护人员的无私奉献与伤员的顽强意志,并通过对印度救护队、白求恩等国际力量援助事迹的书写,进一步印证中国抗战的正义性与国际认同。

《八路军军政杂志》自1939年创刊至1942年停刊,共出版4卷39期,是抗日战争期间唯一以八路军命名的权威刊物。在办刊过程中,《八路军军政杂志》始终围绕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抗战实践,全面跟踪战争进程,系统报道部队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建设工作,客观反映了我党领导下的抗日力量在敌后战场发挥的重要作用。除在军事理论与政治工作方面的突出贡献外,该刊还在生产自救、战地医疗、国际宣传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报道与经验总结,使其不仅成为一份兼具军事与政治特色的综合性刊物,也成为全面记录敌后抗战历程与经验的重要历史文献。

责任编辑:葛依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