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荡气回肠的抗战经历,一部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使《地道战》成为数代人难以忘怀的光影记忆,让英雄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续颂扬。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
每当熟悉的旋律响起,人们就会不约而同想起电影《地道战》。我和《地道战》还有一层特殊的渊源。这部红色经典由原军委工程兵牵头拍摄,剧中“男一号”高传宝是由当时工程兵文工团演员朱龙广担纲。我曾在工程兵部队服役多年,算是一名“老工兵”。所以,在我心里,这部老电影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藏在心底的骄傲和自豪。
一
原本约好暑期结束再与朱龙广老师见面,没想到,他却于8月2日因病辞世,享年86岁。至此,《地道战》的主要演职人员大多都已离世,但他们书写的艺术成就、创造的历史辉煌,历久弥坚,光辉闪耀,依然让我们感受到“地下长城”中迸发的战斗智慧和英雄力量。
“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938年5月,毛泽东在全面分析敌我双方形势后,发表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毛泽东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从此,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为了打击日寇,根据地军民想方设法与敌人展开斗争。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都是人民群众创造出来的战斗奇迹。被日军惊呼为“奇幻战争”的游击战术——地道战,是冀中军民依托地道开展的地道与村落之间以及村落与村落之间诸多形式的联防作战。将战士藏于地下,在极端残酷的战争环境中,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还使其成为我军军史乃至世界战争史上的光辉典范。
资料显示,抗战时期,仅冀中人民构筑的地道就有约1.5万公里。在国家博物馆,我看到过一把镐头,那是当年冉庄人民挖地道时用过的,虽早已锈迹斑斑,依然迸发着坚韧不拔的力量。这力量背后,是刻在骨髓里的家仇国恨,是顽强不屈的抗战意志。
从河北正定出发,西行35华里,就是《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型——高平村。1938年10月,高平村建立了基层党组织,1941年夏成立了民兵武装。开始时,只有11个人,很快发展到50多人,个个都是善于战斗的民兵骨干。千里冀中,一马平川,在无险可守的平原上,为了抗击凶残的日寇,高平村民兵骨干带领全村老幼齐上阵,开展了挖地道活动,在村里建立了能打能防、能攻能守的“地下长城”。依托地道优势,先后5次粉碎敌人的围剿,创造了抗日战争史上的奇迹。老区军民的智慧和勇敢给创作组提供了灵感,也就有了后来的影视作品《地道战》。
在一份公开资料中我看到,拍摄《地道战》还有一个背景。1962年初,以山东海阳民兵利用地雷抗击日寇为背景的军教片《地雷战》横空出世,轰动全国。次年5月,解放军总参谋部决定再拍一部《地道战》,一是考虑到地道战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很有实战价值;二是当时国际形势复杂,想给观众普及一些军事知识和对敌斗争的方法。
军委对拍摄任务非常重视。由工程兵、北京军区、河北省军区、总参动员部、总政群工部、八一电影制片厂等6部门联合组成拍摄领导小组,原军委工程兵副参谋长、开国少将王耀南亲自担任组长。创作组主要成员包括八一电影制片厂导演任旭东、工程兵军务处处长潘云山和参谋王俊益、徐国腾等人。
可以说,当时很多人都对《地道战》充满期待,称它是《地雷战》的姊妹片。
二
油灯下,高传宝捧着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专注的表情,激动的内心,成为几代人难以忘怀的经典画面。
熟悉的人都知道,《地道战》中很多情节和细节之所以把控到位、处理细腻,都源于人物原型和典型战例的真实性。如带领队员用土炮击毙日军小队长的冉庄民兵队长李恒彪;发明“翻板陷阱”,让日军掉入插满竹签的深坑的民兵队长张森林;用纺车作掩护传递情报的女民兵英雄王霞。这三名抗日民兵英雄的故事相融合,成就了“高传宝”的人物艺术特征。而电影中老支书高老忠和民兵队长高传宝,则都是以高平村党支部书记、民兵队长刘傻子为主要原型而创造。
《地道战》能拍成经典,和导演任旭东的革命经历分不开。任旭东1939年参加革命,是一名“老八路”,曾和鬼子拼过刺刀,三次负伤。凭着对战争残酷性的亲身感受和对人民战争思想的深刻理解,拍摄中他将军事战术与艺术表达进行完美融合,造就了生动写实的电影风格。
熟悉的人还知道,《地道战》拍得很难。由于种种因素,剧本写了两年都没完成,光编剧就换了三个。直到临开机前一个月,上级下达“死命令”:没有剧本也要开机。任旭东有些挠头:电影拍过,军教片拍过,没剧本的片子还是头一回拍。
“当年打仗有脚本吗?没脚本就完不成任务了?”首长的一句话,激起了任旭东的斗志。想到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想到燕赵儿女为抵御侵略做出的巨大牺牲,他下定决心,有条件要拍,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拍。为了挖掘素材,任旭东带领主创人员深入地道战发源地,一个个抗战英雄,一件件烈士遗物,成为他们创作的源泉和动力。
剧中的一场战斗,就取材于发生在高平村的“五一大扫荡”。1945年5月4日凌晨,日伪军趁着夜色偷袭高平村。民兵队长刘傻子带领民兵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他一个人守着地道口,把手榴弹绑在一起当地雷用,一连炸死14个日伪军。战斗一直持续到中午,在兄弟村民兵支援下,里外夹击,日伪军被打死打伤59人后仓皇而逃。退到正灵公路后,敌人不死心,架炮对高平村狂轰滥炸,正在打扫战场的刘傻子被弹片击中,壮烈牺牲,年仅29岁。
受到震撼的任旭东,把这场战斗设计到了剧本里。最初,《地道战》外景地选在了高平村,遗憾的是,由于1963年的一场洪水,高平村大部分地道被冲塌,仅存的小部分不再具备拍摄条件,只好改在冉庄。当年,冉庄也是一个战斗力强悍的模范抗日村。在日伪军中曾流传一句口头禅:“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影片中的“高家庄”并非全部取景于冉庄,而是由三个村庄合并而成。巧合的是,三个村子离得不远。冉庄,具有典型的古朴村落风貌,和高平村很相似,尤其是街中心的3棵老槐树,成为天然的道具。唐庄又和冉庄很像,小河、石桥和苍劲挺拔的大杨树,浑然一体,好像是为拍摄量身定做,再加上李庄古朴的砖房、整齐的街道,成就了电影里的“高家庄”。
值得一提的是,开国上将杨成武也为《地道战》的拍摄作出过很大贡献。抗战期间,杨成武曾担任冀中军区司令员,他专门对地道战的作战经验进行过总结,写成了《冀中平原上的地道斗争》,里面有详细的地道规模、地道口伪装、地道翻口、碾子地堡等信息。清晰、具体的地道设施建造图,为道具设计与制作提供了科学、精准的依据。
三
一部伟大的影视作品,既要有丰富深刻的主题内涵,也离不开经典旋律的相伴。该片中《地道战》和《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两首音乐,以其激昂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激发了几代人内心的革命情怀。时隔60年,这两首经典音乐依然光辉灿烂,犹如跨越时空的红色音符,成为传承革命精神的永恒旋律。
尤其是歌曲《地道战》朗朗上口,节奏宽紧交织、动感势如破竹,成为影响一代又一代的经典旋律。不过,最初剧本里并没有设计主题音乐。在影片原来的位置,计划是用旁白作为分镜头。作曲家傅庚辰看完剧本后,感觉分镜头的旁白与剧中当时的环境和高传宝的心情不太相符,分量不够,没有表现出人民战争思想的伟大内涵。影片的最初定位是军教片,必须有《论持久战》的内容。如何呈现得更流畅、更自然,对导演和作曲家都是一个考验。
于是便有了这个经典镜头:连续几次战斗失利,高传宝很苦恼。油灯下,他认真研读着《论持久战》,从中分析原因,寻找策略。“地上打与地下藏结合起来”“大量消灭敌人才能保存自己”,直白的斗争道理给了高传宝很大启发。心中的兴奋和激动,让他一夜未眠。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照射大地,高传宝推开窗户,看着冉冉升起的红日,郁闷的心情豁然开朗。此刻,《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音乐响起,瞬间升华了影片的主题。两首音乐旋律不同,但精神相通。如果说《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是点亮了高传宝的心,那么《地道战》更是唱出了中华民族抗击日寇的顽强意志和必胜决心。
傅庚辰是怎样创作《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的呢?他曾有过这样一段回忆:有一天,他灵光一现,脑海里闪现出一段优美的旋律。那是他在哈尔滨听过的一首抗战歌曲——“青天哟蓝天,晴格蓝蓝的天,这是什么人的队伍,上了前线……”优美的韵律,给了傅庚辰很大启发。他又融入了河北梆子的“二六板”曲调,增添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加上歌唱演员邓玉华甜美、清亮的嗓音,生动诠释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革命情怀,唱出了中华民族勇御外侮的大无畏精神。这两首主题音乐,一时间成为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广为流传。20世纪90年代初,我在工程兵部队服役时,当过6年放映员。那个时候,电影拷贝相对较少,《地道战》不知道放了多少遍。但每一次放映,连队的战友都会和着影片齐声高唱《地道战》,那种排山倒海的气势,铿锵有力的旋律,至今仍让我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地道战》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创作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艺术的执着。摄制组的老人回忆,当时生活困难,演职人员经常饿着肚子拍摄。有一次,工程兵首长来探班,问摄制组有什么困难。扮演翻译官的李三义说:吃不饱,有时候晚上饿得睡不着,影响第二天拍摄。部队首长专门让河北省军区给摄制组拨了一些粮食,才解决了吃不饱的难题。
虽然拍摄条件艰苦,但大家的热情很高,敬业精神很强。当时的道具很简单,也没什么高科技特效,很多场景都是战斗现场的真实还原,存在一定危险性。演员王孝忠,在片中饰演日军队长山田,在拍摄一场战斗戏时,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在他身边设计了两个烟火炸点。由于同时爆炸,导致他右耳长期失聪。尽管如此,王孝忠仍然坚持拍摄,没有耽误任何进度。
拍摄《地道战》时,朱龙广26岁,这也是他第一次拍电影。为了拍摄真实,他不找替身。拍摄中一次从杨树上往下跳时,他不慎将左膝关节摔伤,由于当时没有及时接受系统治疗,落下了一生的伤痛。也正是他对艺术的一丝不苟,才塑造出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智慧与勇气的高传宝。
时光久远,经典永驻。在历史的洪流中,《地道战》已经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是镌刻着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血战到底的英雄史诗,更是光影长河中永恒的精神丰碑,迸发着坚韧不拔、昂扬奋进的力量。
凝视着泛黄的《地道战》海报,我陷入深思。何为经典,就像《地道战》,过去几年、几十年,拿出来再进行展演,感染力、吸引力依然只增不减。因为,剧中人物的鲜明特点早已融入观众的骨髓,成为人们对艺术审美和情感抚慰的需求,更成为融入灵魂、浸入血脉的一种精神传承。
佳作,永远接着地气;精品,永远都不过时。
●编后记
《地道战》之所以成为经典,不仅在于其跌宕起伏的剧情与鲜活生动的人物,更在于它深深植根于那段全民抗战的壮阔历史。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等一批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的涌现,并非偶然。它们是历史语境下的产物,是以艺术形式对革命精神进行的大众化书写与全民性传承。
这类红色经典的创作,承载着铭记历史、讴歌人民、传承精神的时代使命。将“人民战争”的伟大思想融入扣人心弦的故事,将家国情怀注入影像,让革命精神实现了广泛的社会动员和深刻的价值引领。
时至今日,这些作品早已超越其诞生的具体年代,成为凝练的民族记忆和独特的文化符号。它们所蕴含的坚韧不拔、机智勇敢与集体主义精神,穿越时空,持续为一代代中国人提供着精神营养。重温《地道战》,正是从经典中汲取力量,回望来路,并坚定向前进。
(张博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