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都江堰的一处干休所里,当年的红军女战士王全英仍能回忆起自己的革命经历,“号声就是命令,向前!向前!”
她,就是全国唯一健在的长征女红军王全英。1921年,王全英出生在四川省金川县安宁乡一个贫寒的藏族家庭,一岁多时父母双亡,由舅舅抚养到五岁后,就被送到当地人家做奴隶,从事放牛、放羊、推磨等繁重劳动。
1935年,长征途中的红四方面军来到金川,改变了王全英的命运。起初,她和乡亲们一样躲避红军,但红军中的女干部经常召集群众开会,渐渐感染了她。“他们穿得很整齐,从不扰民,也没对村里人凶。”后来,14岁的王全英毅然决定参加红军。在部队里,她主要负责带路、“清窝子”(清查地主富农藏匿物资的地方)、烧水做饭、护理伤员、筹粮运粮等任务。
王全英擅长分辨药草,当红军缺药时,她总能找到合适的草药。供给最紧张的时候,她还用土法子救过不少人。看到部队里有人旧伤复发,她就常常在夜里守着。“有的能撑下来,也有的第二天就没再睁眼。”王全英回忆道。
1936年3月,王全英随部队转战至丹巴县时,遭遇国民党24军的围攻,发生了激烈战斗。“我当时的任务是护理伤员,子弹从耳边飞过,但没打中我,连长都说我命大。”由于国民党军队砍断了丹巴索桥,红军被迫撤退,转移到大桑地区。大桑地区的丹巴河上没有桥,红军搭了一根独木桥。王全英与其他一些伤病员、小红军因无法通过独木桥而与部队失散。为追赶部队,她和几位同伴一起翻越雪山,在严寒中,没有鞋穿的她踩着深深的积雪前行,仅靠挖野草充饥。最终,极度的寒冷冻坏了她的脚,导致左脚一根脚趾缺失。1936年5月,经过一个多月的跋涉后,王全英流落到汶川县三江乡(今三江镇)。
在三江乡,王全英从未向周围人提起自己走长征的经历,隐姓埋名嫁给了当地村民刘富光安家落户。婚后她生育了五个子女,但因条件艰苦仅有两个女儿存活下来。尽管生活困难,王全英靠着在山上种地、卖菜的微薄收入,始终坚持供两个女儿读书。大女儿刘桂华说:“母亲身上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感染了我,我一直发奋读书,后来考上了大学。”
尽管王全英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但她仍用藏语坚定地告诉身边的人,“红军好,共产党好。”1984年,王全英获阿坝州人民政府颁发的“流落红军证明书”。2016年,中共中央军委向其颁发“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章。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她颁发“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在生活中,王全英经常唱革命歌曲,向后辈讲述她参加红军的经历。她说:“我多活一天,就多一个人能听到这段路是怎么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