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三位一体”战略任务与“两面政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郊抗日根据地斗争
来源:北京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0 11:15 作者:任超

原标题:“三位一体”战略任务与“两面政权”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将在北平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农村,根据抗日形势发展和地方实际情况,提出了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中国共产党组建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依靠地方党组织和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打击日伪政权,至1941年上半年完成创建大块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平郊抗日根据地对日据北平城形成了包围之势,对最后夺取北平抗日斗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平郊抗日斗争的新阶段

卢沟桥事变后,北平的形势紧张。中共中央北方局贯彻执行中央的战略方针,于1937年9月下旬决定:“党在平津的组织转入长期的秘密工作,应利用一切合法的可能保存与积聚力量,以等待和准备将来反攻时期收复平津。目前的主要任务是援助平津附近乡村中的抗日游击战争,城市工作服从乡村工作,干部人员除必须留在平津者外,应退到乡村组织游击队。”中共北平市委按照党中央、北方局的统一部署,针对北平已沦陷的实际情况,迅速调整斗争方式,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党在北平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入郊区后,建立抗日根据地成为对敌斗争的重要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部署,八路军在平郊首先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因为平西的群众基础较好。早在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平西斋堂川开展革命活动,20世纪30年代初建立了党的基层组织,1933年春成立了中共宛平县委。地下党组织曾设立地下兵工厂,制造武器。卢沟桥事变后,原宛平县委书记魏国元受党组织委派返回家乡平西青白口一带开展工作。北平郊区分布着各种名目的地方武装,经地方党组织团结争取,宛平县抗日游击第一大队、第九大队、长海大队以及煤窝村、斋堂的民团武装纷纷服从党的领导。经过几方面力量汇合,成立了以魏国元为首的半政权性质的宛平县抗日自卫会和以吴伟为首的平西游击支队。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抗日根据地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1939年2月7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以下简称挺进军)在平西正式组成,萧克任司令员兼政委,在晋察冀军区领导下,统一指挥平西、平北、冀东地区的抗日武装部队。冀热察区党委、挺进军和冀热察军政委员会的建立,标志着平郊抗日斗争进入新阶段。

“三位一体”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准确判断华北形势,制定了以游击战为主要斗争方式的方针政策。晋察冀分局认真贯彻执行该方针,首先开辟平西抗日根据地,在冀东大暴动受挫后,又及时调整战略,成立冀热察区党政军领导机构,提出“三位一体”的战略任务,明确了斗争方向。“三位一体”战略任务的确立,使得平郊抗日斗争有了战略战术上的指导,根据地创建更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萧克在题为《挺进军“三位一体”的任务》的报告中,详细论述了平西、冀东、平北三块根据地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平西位于北平的西面平绥路之南、平汉路之西北,在华北敌人统治中心——北平、天津、张家口的肘腋之下,直接威胁敌人占领的交通要道和大城市。平西是晋察冀边区华北抗战的中心堡垒之一,在东北方面强有力的卫星。”“冀东是华北敌人的心腹区域,是敌人的远后方,是关内与关外的咽喉,是伪满的主要屏障,有大规模的产业区域,有丰富的宝藏,大量的人力物力……此外它还能与东北义勇军互相呼应,振奋了敌人深远后方和热、辽等省久陷于敌人铁蹄下的人心,使他们不忘怀于祖国,知道祖国的军民正在以英勇的姿态和敌寇进行坚决的战斗。”“平北位于平绥与通古铁路之间,它与西南方面的平西根据地夹着平绥铁道,与东南面的冀东游击根据地夹着通古铁道,其东北的热河,是伪满统治地区。平北开辟起来,便成了平西向冀东、热河开拓的前进阵地,成了平西与冀东的交通支点,也就是将来冀东与平西连成一片的接合部,是开展冀热察边区游击战争所必须开辟的地区。”

在创建平西、平北、冀东抗日根据地的同时,随着冀中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属于冀中大清河北抗日根据地一部分的平南抗日根据地也在斗争中逐步形成。1941年6月,萧克在《目前冀热察形势与我们几个工作任务》中指出:“从冀热察整个区域来看,我们已经实现了冀热察大块抗日根据地的任务。如果把十分区连起来看,那就形成了对敌统制(治)华北的中心北平,呈四面大包围的形势。”平西、平北、冀东、平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对北平城形成了包围之势。

“两面政权”是平郊抗日根据地的特色

平郊抗日根据地加强党的建设,实现自上而下的一元化领导。北平外围的4个抗日根据地,自始至终在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晋察冀分局)的统一领导下工作。这样,既便于统一调配干部、调动兵力,又有利于各根据地之间协调一致地开展对敌斗争。

建立联合县政府和基层“两面政权”是平郊抗日根据地创建的特色。由于敌我斗争异常激烈,为保存实力,巩固抗日民主政权,平郊抗日根据地在敌人的薄弱环节寻找生存空间,普遍建立联合县政府。大量联合县政府长期存在成为平郊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的一大特点。另外,由于敌人对平郊反复“扫荡”,为保存抗日有生力量并进行游击斗争,很多平郊村政权表面上服从敌伪的统治,实际上却积极配合抗日游击斗争。这种“两面政权”是特定环境中出现的特殊斗争方式,成为平郊抗日斗争的又一特点。

平郊抗日根据地注重加强地方人民武装,组织游击队、民兵等开展地雷战、地道战等多种形式的游击战争。在武装建设上,县、区设游击队,村设游击组,县、区、村设民兵组织。游击队侦察日伪活动,打击汉奸、特务,掩护县、区、村干部开展游击工作,战时配合主力部队破坏日伪交通,袭扰日伪军,必要时直接抽调骨干补充主力部队。民兵的主要任务是站岗放哨、送信、替军烈属代耕,战时带领群众坚壁清野,掩护群众转移,抬担架、埋地雷、搞运输等。地雷战、地道战是抗日游击战争中人民的伟大发明,体现了人民战争的伟力。

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平郊抗日根据地斗争的法宝。建立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首先体现在民主政权建设上。平西抗日根据地按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吸收党外人士,建立民主政权。抗日民主政府团结各阶层民众,组织生产,实行减租减息,改善群众生活,保护群众利益,动员人力、物力,在支援抗日游击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平郊抗日根据地与北平城内的各阶层抗日力量、外国抗日人士都有联系,建立了秘密抗日据点和交通线,自行车“驼峰航线”就是北平城内与平郊抗日根据地联系的著名交通线。各种抗日物资、药品等,通过这些交通线和抗日据点被不断运往平郊抗日根据地。

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平郊抗日根据地对北平城日伪政权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为解放北平城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葛依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