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党史春秋 / 正文
抗战时期的党员队伍建设

既求量,更重质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5-11-17 15:17 作者:熊秋良

党员队伍过硬,党的组织才有战斗力。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党员人数锐减,且多集中于军队,党组织活动受到影响。为扭转这一状况,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瓦窑堡会议上强调必须反对在发展党组织中的关门主义倾向,扩大与巩固党组织。

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1938年3月,党中央作出《关于大量发展党员的决议》,提出大量发展党员是党目前“迫切与严重的任务”。各根据地迅速落实中央的指示,壮大党员队伍,到1940年,党员人数达80万人,是全民族抗战初期的20倍。这一时期党的组织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值得肯定,各根据地普遍加强党的领导,奠定了党的组织力建设的强大基础。彭真讲到晋察冀边区党的发展情况时说,如果没有大刀阔斧地发展党员的正确方针,“今日即不会有巩固的根据地”。

不过,当时也有一些地方因片面追求党员数量,降低接收党员的条件,采取“突击发展”“竞赛运动”“集体介绍”等错误方式发展党员,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不够条件、觉悟不高的人被接收到党内,甚至一些坏分子利用各种方法混入党内,进行阴谋破坏活动。党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这些现象,不仅影响党的战斗力,而且给抗战带来极大危险。

为了提高党员质量,1939年8月,中央作出了《关于巩固党的决定》,集中力量整理与巩固党的组织,一方面对党组织进行整顿,另一方面加强党员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阶级教育和党的教育。延安中央直属机关和地方各局、各分局等根据中央的指示积极加以落实。1940年4月,晋冀豫区党委制定了1940年整党计划,准备在8个月左右时间里完成全区所有支部的整顿和支干的审查工作。

在整顿党组织的同时,结合学习运动和整风运动,进行党员思想教育,着手制度建设,健全、严格支部、小组生活,发动党员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使基层党组织生活会议成为教育党员的熔炉。延安中央直属机关一位干部在学习党建课程后表示,“每一句话都深深地打着他的心头,打着自己的弱点”。

当时对晋察冀边区干部教育情况的调查显示,边区区级以下的干部,不论党、政、军、民,有95%左右是过去目不识丁或念过短期私塾的农民,他们对党忠实,抗日态度坚定,经过党性教育后,成长为党基层工作的重要干部。

党在抗战时期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主要依靠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将党员队伍建设成为思想上统一、政治上认同、行动上一致的无产阶级先锋队,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党的强大组织力,也成为党的组织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肩负民族解放的历史使命,党员队伍得到迅速发展,体现了党的组织力建设较强的进取性;同时面对党员队伍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能够及时调整,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质量,提高党员的能力素质,从而保证了党组织战斗力的发挥。

(摘编自4月23日《光明日报》 熊秋良/文)

责任编辑:葛依静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