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办理开办公司的业务,要跑好几个部门,现在一个窗口就办好了,节约了很多时间,而且刻公章还免费。”4月23日, 在榆林市政务服务中心办理企业开办业务的榆林市某工程公司负责人李先生连连赞叹。
政务服务水平的提升、营商环境的优化,是榆林市法治建设的成果之一。
在不久前闭幕的榆林市四届人大七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将政府工作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推动形成“办事不求人”的社会风气。
法治,已成为榆林越来越亮丽的新名片。
诚信成为社会底色
“榆阳区北岳庙村村委会门前的超市,销售过期化妆品。”2019年7月26日,榆林12315热线接到市民举报,工作人员立即将事件转办至榆林市榆阳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对此事认真核查后,对超市负责人下达《责令改正通知书》,作出警告的行政处罚,并监督超市负责人销毁过期化妆品。
在榆林市,群众拨打12315就可以对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投诉举报,也可以进行政务咨询。
法治建设离不开诚信的底色。
“为了促使政府、企业、个人诚实守信,我们全面推进包括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等在内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法治建设。”榆林市委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市司法局局长米劲告诉记者。
在采访中记者获悉,2012年,受到煤炭价格下行因素的影响,榆林市陷入一场由资金链断裂而引发的信用危机。
如何应对这场危机?
38家市直单位联合签署《榆林市“构建诚信 惩戒失信”合作备忘录》,确认对失信“老赖”和失信主体的联合惩戒义务。
《榆林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暂行)》出台,各部门、各行业纷纷制订行业惩戒制度,构建起“多部门联动、全方位惩戒”的失信惩戒机制。
榆林市委、市政府向全市群众发出“争做重信守诺榆林人”的倡议,并启动建设“信用榆林”APP,鼓励群众知信、守信、用信。
开展诚信榆林建设专项行动,完善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企业家诚信档案,财政奖补、行政审批、招标采购、公共资源交易等工作环节实现了自动化联合奖惩……
在2019年全国城市信用建设高峰论坛上,榆林市获得“全国城市信用监测综合排名进步前10地级城市”称号。
“放管服”优化营商环境
“我今天办理买房子手续,提前在网上申请后,在一个办事窗口,只用半天时间就办完了。”4月20日,刘先生对政府的办事效率赞不绝口。
榆林市不动产登记中心在市政务服务中心设立了“一窗受理”窗口,实现了不动产登记、交易备案、税款征收等业务 “一窗受理”,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
深化“放管服”改革,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服务最优的营商环境。榆林市在市县两级均组建运行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市级530项行政许可、审核转报、审核备案事项全部划转至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推动72个市级部门和单位进驻市政务服务中心,基本实现了“中心之外无审批”;丰富完善了政务服务事项“四办”清单,让行政效能大幅提升。
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通过市政府门户网站、政务服务APP、市政务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榆林市为企业和群众提供网上办事服务,实现了网上申请、一网通办。
依法加强基层治理
“3年前,王某向我借50万元,因为是多年的老兄弟,我二话没说便把钱借给了他。现在我要求还钱,王某居然说借款时,他只是公司的工作人员,向我借款属于职务行为,应由公司还款。”在清涧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驻法院调解室,清涧县梨家湾村的张大爷说得急红了脸。
“张大爷您别着急,您的诉求我们一定会依法合理解决。”现场调解员耐心地安抚张大爷。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调解员认为王某有承担还款的义务。经过调解,最终王某将借款还给了张大爷。
清涧县矛盾纠纷调解中心驻县法院调解室成立于2019年4月。至今,调解室已免费受理各类案件190件,成功调解179件。
同时,榆林市于2016年起推进“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目前这项工作已实现常态化全覆盖。
法治宣传深入人心
2019年12月2日晚,陕西省府谷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多媒体报告厅座无虚席,700多名学生观看了普法情景剧《冲动的惩罚》。大家被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剧情所吸引,不时报以热烈的掌声。
这是府谷县 “法律进校园”活动的一幕。
法治建设,普法先行。榆林市坚持将法治建设与“七五”普法、“法律九进”等活动相结合,重点抓好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等重点对象的学法用法工作,同时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活动,进一步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
榆林市还不断创新法治宣传新模式,将普法内容融入陕北说书、陕北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积极打造法治文化街、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公园;加强线上宣传,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让法治宣传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