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年初,各项工作进入收官考核阶段。考核作为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有的地方在考核中存在选取考核内容不够精简、设定考核指标不够科学、采用考核方式不够合理等问题,削弱了实际成效。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树立正确的考核观、政绩观,确保考准考实,让“好经”不被“念歪”。
选取考核内容犹如篾匠编筐。筐口不宜过宽。考核体系过于庞杂就会淹没关键、冲淡重点,基层就容易迷失方向、束手无策。要把好考核入口关,对考核方案提级管理、从严审核,当好考核指标“守门员”。筐体不宜过大。有的地方指标内容宏观笼统,表面看似简单,实则“别有洞天”,单一指标背后还有独立的体系,冗杂的考核重点压得基层干部喘不过气。要突出精简考核,不搞层层嵌套、面面俱到。筐底宜疏密适当。考核事项要先“过筛子”,剔除过细过碎、精准性和指导性不强的事项,避免将发文、开会等常规性工作纳入考核。
制定考核目标仿佛摘桃子。目标过低,踮踮脚甚至原地踏步就能轻松达到,会使考核对象失去动力和斗志,陷入个体“躺赢”,整体却止步不前的窘境。目标过高,全力跳也够不着,会使考核对象信心受挫,力不从心。有的地方设置否决事项过多过滥,也会使考核对象束手缚脚、畏首畏尾。要突出适度差异化,通过考核对象分组分类,或设置差异化指标、差异化目标、差异化权重等方式,切实考准考实。
采用考核方式就像量体裁衣,对不同的考核事项、考核指标,选择合适的考核方式,以实绩论英雄。有的地方把看材料、听汇报作为主要评分依据,“实绩不够,材料来凑”;有的地方忽视工作客观规律,调度频次过密,占用基层大量时间精力。要实施“无感”考核,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资源,多采用线上方式,减少层层报材料、跑腿送材料,把“表哥”“表姐”从填表格、报台账中解放出来。要实施“轻量化”考核,尽量采用统计数据、平时数据,已明确掌握完成目标任务的,可据实赋分。要列出负面清单,制定考核行为规范和禁令,让干部一心一意抓发展、办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