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与特定地理环境、历史脉络和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有机融合。各种形式的文化“速成品”,本质上是与人民群众利益相悖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折射的是浮躁之风、功利之风。
暑期是旅游旺季,但各大景区有的人气满满,有的却是冷冷清清。
冷清的景点有着相似的面孔:清一色的青砖灰瓦、大同小异的特色小吃、如出一辙的打卡标识,以及相差无几的文创产品。这种同质化,不仅消解了地方文化的独特性,更折射出文化建设中的急功近利思维——盲目跟风、仓促立项,直接套用现成“模板”,缺乏文化底蕴支撑。一旦文化政绩观跑偏了,文化也就变了味,文旅产业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过去,不少地方在发展中存在“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普遍认为GDP才是最大的政绩。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文化改革发展列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搞文化也是政绩成为一种共识。但文化是个宽泛的概念,不容易在短期内开花结果。一旦急于求成,把文化建设简单理解为上项目、造景观、炒名气,大修大建文化地标、跟风争抢名人故里……制造出来的文化“速成品”表面上可量化、可视化,却缺少“文化”,没有市场更丢了口碑。
文化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与特定地理环境、历史脉络和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有机融合。比如,浙江嘉善县西塘古镇,是江南文化的突出代表,“西塘汉服文化周”每年吸引众多汉服爱好者;杭州乌镇不仅保留了古镇的文化特色,还打造出独具特色的角色扮演玩法,让游客沉浸式游玩,一年一度的戏剧节更是丰富了年轻人的精神世界;丽江古城是纳西族聚居地,既有被誉为“活化石”的纳西古乐、惊艳的东巴文化,又有木府等古建筑让人回望“一座土司府,半部民族史”。将这些带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活态文化硬搬到其他地方,只会产生“橘生淮北则为枳”的苦果。
文化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文化氛围需要滋养培育,文化开花结果需要时间,最忌讳的就是大干快上、好大喜功、拍脑袋决策。各种形式的文化“速成品”,本质上是与人民群众利益相悖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折射的是浮躁之风、功利之风。土地与历史人文资源都是很宝贵的,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修养,以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守护好、利用好“文化家底”,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精品,才能形成业态多元的文化产业,营造欣欣向荣的文化氛围。
真正的“文化政绩”,在于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在于当地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只有将群众的满意度作为衡量“文化政绩”的核心标尺,才能让文化之花在人民群众的沃土中绽放,实现文化传承发展与人民幸福生活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