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绩考核是检验领导干部工作成效、激励担当作为的“指挥棒”。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地方存在只重“评时”不重“平时”现象,有的为迎合上级,临时作秀,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面子工程”。这些重“评时”轻“平时”的表现,不仅严重践踏公共资源,违背厉行节约原则,更是助长了形式主义之风,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重“评时”轻“平时”的本质,是政绩观在“显”与“隐”之间摆错了位置。有的干部把心思花在“镜头前”,将考核当成展示个人政绩的舞台,却在日常工作中敷衍塞责。把精力用在“形象上”,对打基础、利长远的民生工程视而不见。这种舍本逐末的行为,就像树木只长枝叶不扎根,看似枝繁叶茂,实则根基不稳。
这种不良倾向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从资源利用看,临时作秀必然伴随人力物力的浪费,突击整改、重复建设等现象屡见不鲜,让公共资源沦为个人政绩的牺牲品。从工作作风看,习惯于“评时”发力,必然导致平时工作松松垮垮,养成“临时抱佛脚”的惰性思维,冲击了务实担当的优良作风。从党群关系看,群众最反感“台上一套、台下一套”的虚假作为,当干部把精力放在应付考核而非解决问题上,最终只会疏远干群距离,损害政府公信力。
要解决重“评时”轻“平时”的问题,还在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需要加强对干部的思想教育,引导干部发扬“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既要注重眼前的工作,更要着眼长远发展,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要建立常态化的考核体系,通过定期检查、实地调研、群众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全面了解领导干部的工作态度、工作能力和工作成效。要突出考核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避免唯GDP、唯数据的倾向,更加注重工作的质量和效益,注重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还要强化监督问责,对那些沉迷“评时”表演、忽视“平时”作为的干部,敢于亮剑、严肃问责,坚决破除“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怪圈。同时,为那些平时默默奉献、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让能者上、庸者下成为鲜明导向,让务实肯干成为官场常态。唯有让制度“长牙”、让纪律“带电”,才能倒逼干部摒弃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真正把心思用在日常、把功夫下在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