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山西阳泉的百团大战纪念馆,参观游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5倍;在安徽泾县的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已有两万多名游客通过《战火中的家书》重温抗战岁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天接待观众2.5万人次……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暑假期间,全国各地抗战主题纪念馆迎来参观热潮,大家通过重温抗战历史,汲取奋进力量、传承红色基因。这个假期,亲子游和研学旅行热度飙升,成为红色旅游主力军。(据央视网8月1日报道)
一次红色之旅,一场精神洗礼。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据统计,我国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3.6万多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37个。无论是一把旧枪、一条棉被、一份手稿,还是煤油罐、油纸伞,一件件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记录者、承载者,无声传递着“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精神密码。对革命先辈足迹的每一次探访,都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与革命文物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精神的传承。回望过往历程,眺望前方征途,我们必须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红色旅游,红色是内涵。乘着列车“重走一大路”、沉浸式观看红色实景演出、听童声讲解团讲述革命故事……近年来,红色旅游展现多种打开方式,新产品、新场景、新体验层出不穷。全国重点建设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0个,历史类博物馆、纪念馆1644家,历史类纪念馆累计推出主题展览1.5万个。这个暑假,随着文旅模式升级上新,不少红色旅游景区火爆出圈,红色旅游市场焕发活力,红色文化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并感染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让红色文化入耳入脑更入心,关键在于让红色故事活起来,使历史变得可触可感。现代信息技术的赋能,为赓续红色血脉开辟了新路径。比如,在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全息影像技术让一个个红军战士的身影浮现在人们眼前,游客仿佛穿越时空倾听他们的故事;在天津平津战役纪念馆,声光电和多媒体技术配合原有球形观演空间,打造360度旋转斜坡式观众看台,全景展示平津战役过程;在四川泸定县飞夺泸定桥·渡河纪全感互动空间,游客在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厘米级定位等科技的加持下,获得昼夜行军、匍匐桥上、与敌人搏斗等身临其境的战争体验。这些数字化手段创造的沉浸式体验,不仅丰富了红色旅游的内涵,更在深度互动中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体验感,让人们更好地感悟革命传统、厚植家国情怀。
河北是革命的土地、英雄的土地,是“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土地。作为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我省拥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参照革命文物管理的文物1800多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3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18家,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鲜活教材。要进一步挖掘好、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赋能旅游产业发展,通过寓教于游、深度体验,发挥红色旅游育人功能。
一座革命纪念馆就是一个红色基因库,一件红色文物就是一本历史教科书。近期,京津冀三地联合开展“抗战记忆 红色之旅”活动,串联三地红色遗迹,讲述抗战故事,以研、学、游融合的创新形式弘扬红色文化。坚持在保护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火起来,向人们更好地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记忆,就能让每一次红色之旅都成为全面的精神洗礼,为奋进新征程凝聚起更强大的信心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