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这两句流传至今不能为人所忘怀的词句,讲的是八十年前的往事,其实说中了历史成败兴衰的奥秘。
1940年,抗战处于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日寇对大后方的“大扫荡”,使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著名的爱国侨领陈嘉庚老先生决定飞回国内亲眼看一看真实战况及民苦。对陈嘉庚此次归来,蒋介石可谓“高度重视”,特批了8万元做招待经费,在重庆的吃穿住行都由高官贵胄“尽善尽美”一路安排,可陈嘉庚却始终悒悒不欢、愁眉不展,并连续三天在报纸上发表罢宴声明,“在此抗战中艰难困苦时期,望政府及民众实践节约,切勿消耗物力”!
感叹忧虑“中国的救星不知在哪里”,陈嘉庚决定去一次延安。在延安的8天里,陈嘉庚进行了周密考察。快要离开时,毛主席请他共进了一次晚餐,饭菜之简,只有白菜及咸萝卜干,却有一大碗鸡汤。毛主席指了指鸡汤,笑言道:“我没钱买鸡,这只鸡还是邻居大娘知道我有远客特意送来的。”极其简单的一顿饭,陈嘉庚却吃得津津有味,老人的脸上终于绽开了笑容。回到重庆后,陈嘉庚立马召开了新闻发布会,直截了当地说道,延安让他有“拨开云雾见青天”之感,这是前所未有的,“中国的希望在延安,这是我中华民族之幸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一顿饭背后的作风对决”,对决的岂止是一顿简朴的饭、一只借来的母鸡与另一边花天酒地、纸醉金迷?
其实彼时在延安,毛主席既有与农民问题专家梁漱溟彻夜促膝长谈,也有与“聋甏记者”赵超构并座看戏,更有与民主人士黄炎培那场著名的“窑洞对”,共产党为什么会从得人心到得天下,“对决”就在这里,“奥秘”人所共识。
不只陈嘉庚绽开笑脸,连蒋介石也在延安“吃过一惊”——胡宗南号称“占领”延安,毛泽东早已以“李德胜”的化名转战陕北,拖住了胡宗南20万大军。胡宗南好大喜功,竟请蒋介石亲临延安观其“大胜”。蒋介石想亲眼看看“共军”的最高指挥部究竟什么样。在毛泽东的窑洞,他却看到了陈旧的桌椅、剥落的墙面,以及门外放着的那一架木制的纺车——一问才知道,共产党的领导人诸如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每家门口都有一架这样的纺车,都要自己动手纺线交公、织粗布缝军衣!同样让蒋介石吃惊的,是在窑洞外遇到一个卖枣老农,对蒋介石说这枣特别甜,连毛主席都买,每次都付钱,有一次自己没收,他还从窗户塞了进来……闻言,蒋介石尴尬低头,随后一言不发离开延安。蒋介石为什么“扫兴”,是惊诧于共产党吃几个枣还要“买”,党的领袖穿件军衣还要“自己动手”?是想到了他美龄号专机上带着的德国制造的洗脸盆和法国进口的大沙发?还是想起了重庆、南京的奢侈腐化以及这场“对决”必然的胜负?
“对决”当然不只是一顿饭、一架纺车,对决的至少是两个党的作风和风气,最终是初心和宗旨的大对决!今天重温陈嘉庚在重庆和延安的不同体验,以及蒋介石在一架纺车、一个卖枣老农面前的尴尬低头,从“陈嘉庚吃饭”和“毛主席纺线”的故事中,难道体会不到“作风的对决就是宗旨的对局”这个深刻道理吗?难道体会不到我们这整整十三年来厉行“八项规定”以整饬党风政风尤其是官风的深深意义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