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通知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这是首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制定出台为基层减负的制度规范,明确了7方面21条具体规定。
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先一公里”。为基层减负,关乎民生福祉、干部作风,关乎抓落实的成效和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基层面临的形式主义困扰,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明确要求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要毫不妥协,全面检视、靶向纠治,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督促全党担当尽责、干事创业。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迎来送往中解脱出来,让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这既是党中央关心关爱基层的重要举措,也是助力广大基层干部放开手脚干事创业,在新征程上勇挑重担、开创新局的必然选择。从根子上减轻基层负担,让广大基层干部轻装上阵,需要以钉钉子精神常抓不懈,加强思想锻造、注重源头治理、强化督促检查,以“久久为功”的韧劲持续巩固成效,推动为基层减负由治标向治本深化,真正减到实处、减出实效。
注重加强思想锻造,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营养、锻造作风、提升本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既是思想问题、作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同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从思想根源上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产生说到底是部分党员干部初心的懈怠。党员干部脱离实际和人民群众,不仅有碍于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还有害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因此,要注重加强思想锻造,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坚定初心使命,如此才能真正把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注重加强源头治理,善于从源头上找准病灶、勇于从根子上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减轻基层负担。形式主义实质是主观主义、功利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责任心缺失,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了扎扎实实的落实,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了矛盾和问题。对基层而言,个别上级机关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及工作作风,特别是由主观主义导致的官僚主义,是致使基层负担过重的重要原因。具体表现在:个别机关干部在落实上级工作要求时,习惯于对基层发号施令,只提任务要求而不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个别干部和部门政绩观错位,热衷表面文章,重“痕”不重“绩”,留“迹”不留“心”,耗费基层干部大量时间和精力。个别机关存在本位主义思想,机关与机关、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导致“政出多门”,扎堆、重复安排部署工作,给基层增加了困扰和负担。因此,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必须从“关键少数”抓起,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进一步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杜绝装样子、搞花架子、盲目铺摊子,真正把基层干部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服务群众上,持续释放基层干部为民服务的动力和活力。
整治形式主义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事关党政形象,事关民生福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破立并举,形成“思想引领—制度约束—监督保障”的治理闭环。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重要论述精神,把握核心要义、领悟精神实质、明确实践要求,助力基层干部轻装奋进,推动基层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制度具有管方向、管大局、管长远的重要作用。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瘴痼疾,持续为基层减负,必须向制度要动力、要长效,强化监督执行,加强对落实情况的跟踪督导、检查反馈,建立健全典型案例通报制度,对落实不力、应付了事的单位和个人及时通报曝光、严肃问责,以“永远在路上”的韧劲持之以恒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