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要树立“无功就是过”的理念,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摘干净了才来干事,借口“担心被问责”而懒政惰政,不仅不开展创造性落实,而且连本职工作也消极怠工,就是典型的“公堂木偶”
当前,少数领导干部存在一种“避责心态”,遇事首先想的不是如何担当作为,而是如何规避责任。具体表现为三种行为模式:一是层层请示型,遇事向上推,哪怕十万火急的事情,没有上级批示不处理,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二是文件会议型,遇事习惯往下卸,层层转发文件,层层开会部署,发完文开完会就算万事大吉;三是责任摊派型,把“集体决策”当作免责金牌,出了问题就以集体研究之名百般推脱责任。
“避责心态”其实就是不担当不作为,以程序规矩掩盖懒政怠政,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新变种,危害不容小觑。在这种心态驱动之下,“不犯错”往往置于“干成事”之上,简单的事情往往被搞得很复杂,真正该推进的工作在各种“推责程序”里转,导致程序空转,政策落实大打折扣,最终损害群众利益。深究其因,一是少数干部权力观扭曲,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二是少数地方问责泛化,容错纠错落实不力,基层干部因为害怕犯错、害怕担责,产生“洗碗效应”,不敢尝试新事物、提出新想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干部就要有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清人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官员去世后碰上阎王爷,很是志得意满的样子,自称“所至但饮一杯水,今无愧鬼神”。阎王爷讥道:“公一身处处求自全,某狱某狱避嫌疑而不言,非负民乎?某事某事畏烦重而不举,非负国乎?三载考绩之谓何,无功即有罪矣。”领导干部要树立“无功就是过”的理念,不能把所有责任都摘干净了才来干事,借口“担心被问责”而懒政惰政,不仅不开展创造性落实,而且连本职工作也消极怠工,就是典型的“公堂木偶”。
破除“避责心态”,要正确把握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通过制度设计、人文塑造和管理机制的调整,构建“鼓励担当、包容试错、权责清晰”的环境,推动干部从“怕担责”转向“愿负责”。要从思想教育上促担当,通过加强党性教育、案例剖析、选树典型等方式,引导干部摒弃“推责”思维、树牢责任意识,把为民干事作为根本价值追求。从用人导向上励担当,对那些敢于扛事、勇于破局的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对“避责心态”严重、遇事“绕道走”的干部及时提醒、坚决调整,让干部“凭实绩说话、靠实干立身”。从制度机制上保担当,明确权责边界,细化责任清单,划清底线红线,完善容错纠错复盘机制,以组织担当为干部撑腰鼓劲,激励干部勇于试错创新、敢于大胆突破。
改进干部作风、激励担当作为,是一项系统工程。破除“避责心态”,要营造健康积极的职场文化,消除“躺平”土壤。遇到问题时,领导干部要先从自身管理、资源支持等层面找原因,再客观分析其他干部的责任,而非一味向下追责。通过“担责案例”分享,传递文化信号,凝聚担当共识。要优化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健全“明责、履责、考责、问责”闭环体系,避免“责任层层下压”或者“集体决策”下的责任虚化,防止“唯程序”“唯痕迹”评价干部,让每个岗位的干部都能将“做事先想免责”的心理弃之于时代洪流,做到知责、尽责、负责,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不断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