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个关于削苹果的段子,夸张中充满讽刺味道:在机关单位若给苹果去皮,需要先做可行性研究,再搞安全评估、应急预案……一套所谓“程序”走下来得耗上一年。
虽然是个笑话,但也难免让人有些感慨。这夸张背后,藏着不少人熟悉的无奈:一些简单的事,不知何时开始变得复杂起来了。
就像村里换几盏路灯、买几个扫把,本是村委会就能拍板定的小事,可在有些地方,得先立项、算造价、走审批,施工过程中要拍照留存,完工要写总结、做台账,甚至还得做个漂亮的PPT汇报。看上去步步规范,实际上把半天能干完的活,拖成好几个月的“大工程”。可村干部也有苦衷:不这么折腾,不留够痕迹,考核检查时怕是“过不了关”。
细想一下,机关单位工作中这样的情形还有不少。一件像“削苹果”那么简单的事,硬生生被拆解成一大堆繁琐步骤。大家的精力也就慢慢从“把事做好”,变成“把材料做全”。那些报告、报表、台账,看上去数据满满、流程完整,可往往跟实际解决了多少问题对不上号。应付了检查,却让基层扛着额外负担,不少时间和精力都耗在这些无用的程序上。
最近,中办、国办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指出,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而认真学习规定条文,“精简”是一个重要关键词。怎么让简单的事别复杂化,也应是题中的应有之义。
简单事情复杂化,表面看是做事的方式问题,根子其实在考核这个指挥棒上。一件简单的事,如果定了太多考核标准和条件,基层为了达标,自然就得在这些标准上多花心思,事情也就跟着变复杂了。当然,办事流程应该要规范,但规范是为了把事办得更顺更好,而不应是为规范而规范,更不能平白增加不必要的工作量。
其实,让简单的事轻松点办,也没那么难。从为基层减负的角度来看,不妨少看点报表台账,多到现场走走;少听点汇报,多问问老百姓的感受。那些没必要的报表、会议、评比,该停就停;没必要的程序,能精简就精简。此外,也得给基层留足“灵活处理”的空间。就像村里修路和城里造桥,面临的实际情况或许天差地别,不能用同一套“标准动作”要求,“一刀切”只会让简单的事越来越复杂且拧巴。
说到底,要避免简单的事被复杂化,关键还在于从根子上破除那些“重过程、轻结果”“推崇繁琐哲学、轻视大道至简”的思维定势,让做事逻辑回归解决问题本身。抓住事情的本质,盯着最该解决的问题,坚持实事求是,做到因地制宜,就不会在那些繁琐的流程里绕圈子。简单的事,自然就回归简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