痕迹管理,是指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载体,让工作过程可追溯、责任落实可查证、管理效能可评估,为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这种管理方式本无可厚非,却在一些地方演变成走形变样的“痕迹主义”。
现实中,少数地方将留痕要求不断拔高,基层干部不得不将主要精力耗费在痕迹留存的程序性事务上。入户走访时,本应深入交流的时间被填表占据;服务群众时,真实互动的过程被摆拍留痕替代;该抓落实时,却一直围着表格转,无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事。在考核评价体系上,少数单位简单以痕迹材料“有没有”“多不多”作为评判工作优劣的主要依据,基层陷入“材料竞赛”的怪圈。个别干部以过度留痕证明工作量,甚至采取编造手段来掩饰实际工作的不足,背离了痕迹管理的初衷,助长了形式主义,挤压了实干空间。
纠治“痕迹主义”,需要正本清源、多管齐下。要用好考核“指挥棒”,把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等实效指标作为衡量工作的根本标准,对不切实际的指标“动刀瘦身”,差异化考准考实发展业绩。要用好现场考核,延伸考核触角,近距离摸实情,让考核结果建立在大量事实和多维评价基础上。树立以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优先提拔使用狠抓落实的干部,坚决不用搞表面文章的干部,让“痕迹”回归辅助实干的角色。
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少看“纸上功夫”,多看实际成效,正确处理建台账与抓落实的关系,既不能因台账而耽误实干,也不能因埋头干事而忽视必要留痕。要坚持务实高效原则,对确需建档的工作实行任务部署与台账框架同步建立、推进落实与动态更新同步进行,确保台账真实反映工作全貌,坚决杜绝挖空心思“包装”的形式主义,警惕无中生有、虚构进度的虚假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