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提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
新规实际上也是“松绑令”:地方和部门文件一般不超过5000字;不安排分组讨论的会议一般安排半天以内;考核化繁为简不搞“千分制”……这些硬杠杠,让干部腾出了更多时间和精力干实事,让工作从“痕迹厚度”回归“民生温度”。
减负不是减责任,松绑不是松懈。明确权责清单画红线,清单外事项禁摊派,村(社区)再不用“戴市场的帽、干行政的活”。省里推动资源下沉,让基层有权办事、有钱干事——减的是虚功,增的是实能。
要让新规落到实处,得靠真督实查。纪检监察机关应盯着“红头”变“白头”、考核搞变通,专项工作组要严防借调换马甲、创建搞摊派。群众的眼睛更是雪亮——大家的急难愁盼有没有人管?效果怎么样?这些烟火日常里的暖意,才是检验减负的“温度计”。
松绑的是形式枷锁,回归的是为民初心。当干部忙着帮果农直播带货、给独居老人修水管、带着群众整治环境时,减负的价值,就体现在把这些日常生活里的实干,转化为群众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