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学“蹭饭”要学精髓而非形式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02 08:32 作者:邓聪

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生铁冢镇范庄村驻村第一书记董桂林的“蹭饭”视频悄然火遍全网。镜头里,他走街串户到村民家中“蹭饭”。“蹭饭”的人家主要是孤寡老人、重点监测户。从村民家庭琐事到村里发展难题,在与乡亲们的吃饭唠嗑中,不知不觉间拉近了他与村民的距离。这看似寻常的“蹭饭”场景,却映照出基层干部在推动乡村振兴工作中所依托的群众基础。

然而,近两个月来,有些基层干部自以为掌握了流量“密码”,也纷纷模仿董桂林拍起了“蹭饭”视频,只是这“蹭饭”变了味道:有的提前安排村民准备餐食,有的通过虚构干群矛盾博取眼球,更有甚者未经农户同意偷偷拍摄……殊不知,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邯郸学步”只会变形走样,学“蹭饭”要学的不是形式,而是为民服务的初心与担当。

董桂林的“蹭饭”并非蜻蜓点水式的“打卡”,而是干部作风向泥土深处扎根的具象体现。董桂林带着鸡蛋和牛奶走进农家小院,在与村民谈笑中渐渐打开群众的心扉。他不仅“吃在农家”,还“帮在田间”。这生动展示了新时代基层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乡村工作需要用脚丈量、用心贴近。

董桂林“蹭饭”成功的密码在于,他真正解开了群众的心锁。当董桂林坐在农家餐桌旁,村民发自内心的笑容与接纳,便是干群关系最好的证明。只有干部放下身段、下沉基层、以“家人”姿态融入农家,将乡村发展视为“家事”,才能实现与群众的双向奔赴,方能激发“上下同欲者胜”的磅礴伟力。

这碗“饭”之所以能“蹭”得温暖、“蹭”得火热,是因为碗里盛满了“干群同心”的浓汤。田埂上踩出的坚实脚印、农家小院传出的欢声笑语,共同铺就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而这,才是不少基层干部学拍“蹭饭”视频时真正该学的地方。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