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风建设没有终点,是一场永远在路上的持久战。要摒弃“淡季思维”,杜绝“临时观念”,始终以如履薄冰的谨慎、严以律己的自觉,守住作风底线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以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和恒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作风建设没有终点,是一场永远在路上的持久战,必须时时抓、处处严,让优良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标配、事业发展的保障。
(一)
作风建设最忌一曝十寒,最怕“雨过地皮湿”。有的干部刚开始劲头十足,时间一长就出现“疲劳综合征”,热一阵冷一阵,让不良风气反复抬头。还有的长期处于固定工作模式,产生按部就班的思维定势,面对群众诉求“按惯例”,遇到复杂问题“绕道走”。这些“不求过硬、只求过关”的心理,本质上是作风退化的表现。
“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如同弹簧,压一压就缩回去,松一松就弹起来,不可能集中整治后就能高枕无忧。思想是作风的“总开关”,要持续深化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终身必修课,让党员干部在思想淬炼中筑牢信仰之基,认清作风建设的深刻内涵。要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用身边人身边事敲响警钟,让党员干部时刻绷紧纪律之弦,摒弃“淡季思维”,杜绝“临时观念”,始终以如履薄冰的谨慎、严以律己的自觉,守住作风底线。
作风建设的成效,靠实际行动来检验。要常抓不懈消除“疲劳期”,在思想上警醒起来、在行为上自觉起来,紧盯关键人,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身体力行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聚焦关键时、关键事,既解决表面问题,也分析背后症结;既警惕新问题隐形变异,也防止老问题反弹回潮,通过以点带面、逐步深入,让清风正气成为常态、化为自觉。要自我加压走出“舒适区”。作风上的“舒适区”,往往是思想上的“慵懒区”、行动上的“停滞区”。群众的需求在升级,时代的考题在更新,若固守“舒适区”,作风建设就会停留在原地。要以“跳起来摸高”的心态自我加压,把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作为突破口,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锤炼过硬作风。要注重收集基层意见建议,不断优化工作方式方法,让作风建设既自上而下带动,又自下而上反馈,以群众口碑检验实际成效。
(二)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作风建设抓而不常则虚,抓而不严则空,抓而不细则散。若制度形同虚设,作风问题必然“春风吹又生”。唯有把制度的笼子越扎越密、越扎越牢,才能让歪风邪气无处遁形。
制度建设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而是标本兼治的系统工程。要当下改,对公款旅游、违规吃喝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露头就打、快查严办,形成震慑;更要长久立,由表及里、追根溯源,从具体案例中发现制度短板,及时修订完善,推动从“解决一件事”向“规范一类事”跃升。要以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金规铁律,紧盯“四风”新表现新动向,动态更新负面清单,细化操作指引,堵塞制度缝隙,让投机者无机可乘,让潜规则失去土壤。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再严密的制度,若执行不力,也会沦为“纸老虎”“橡皮筋”。现实中,有的干部搞选择性执行,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搁置;有的单位搞象征性落实,文件层层转发,行动迟迟不见。对此,必须高悬问责利剑,强化刚性约束。要健全监督体系,综合运用巡视巡察、随机抽查、大数据比对等方式,对制度落实情况开展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做到零容忍、无例外,让制度“带电运行”,真正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风成于上,俗形于下。”领导干部是作风建设的“领头雁”,其言行具有强大的示范效应。一个单位作风好不好,关键看班子,尤其看“一把手”。如果“一把手”搞特殊、打“擦边球”,制度就会在上行下效中层层衰减。要引导“一把手”带头学习制度、尊崇制度、执行制度,自觉接受监督,做到打铁必须自身硬。要将制度执行情况纳入干部考核评价体系,作为选拔任用、奖优罚劣的重要依据,推动形成“凭制度管人、靠规章办事、依原则用权”的政治生态,让清风正气充盈于每一寸土壤。
(执笔:姚玉洁 谢国辉 徐远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