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城市更新要在传承中创新

来源:陕西日报 发布时间:2025-09-09 08:33 作者:杨琳

连日来,古城西安的城市更新实践持续引发央媒关注:老厂房蝶变文创空间,旧街巷焕发新活力,“老西安”的烟火气与新故事交融共生,让“生活更美好”成为日常。

城市更新,可以用“烟火气”留住“人情味”。西安市莲湖区西仓曾是西安市井文化的缩影,斑驳砖墙下的花鸟鱼虫摊,巷弄里飘来的油泼面香气,承载着一代人的生活记忆。对西仓的改造并未走“大拆大建”的老路,而是以微更新守护民生温度:不拆一户民居;新建多处口袋公园;让老街区保留烟火底色的同时,新增文创快闪店与“西仓记忆”打卡点的新型元素。这种更新模式,既解决了民生痛点,又焕发了老街区的活力。

城市更新,可以让“老传统”玩出“新花样”。西安市新城区易俗社曾面临“老剧无人看”的困境。究其原因,是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的衔接出现错位。当地以“文化IP+沉浸式体验”破局,一方面修复雕花戏台、还原历史风貌,守护秦腔艺术的根脉,另一方面新建现代化剧场、引入全息投影技术,让传统秦腔与实验戏剧同台,“秦腔脸谱冰淇淋”“夜间应援看戏”等新场景更是打破了年龄圈层。如今,易俗社文化街区日均客流量达2万人次、商户存活率升至90%,不仅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的双赢,还让百年剧社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

城市更新,可以让“景点”与“生活”相融。西安市碑林区书院门因毗邻碑林博物馆,曾面临游客扎堆导致交通拥堵、居民出行受阻等问题。改造中,当地通过“主街拓宽+居民专用通道”的设计,精准破解“空间争夺”难题:2米的宽度延伸,让游客游览更舒适;6条专用通道,让居民日常出行更加便捷。如今,清晨的书法广场有退休群众挥毫泼墨,午后的“咖啡书屋”里,游客喝着饮品赏书法字帖。“能逛景点,也能过日子”的场景,更好地诠释了城市更新中“以人为本”的理念。

从西仓的烟火延续,到易俗社的文化焕新,再到书院门的功能提升,西安市的城市更新不是将“新”与“旧”对立,而是在保护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这启示我们,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改造,而是对城市文脉的守护、对民生需求的回应。唯有让历史与现代对话、让文化与生活交融,才能打造出有温度、有记忆、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