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日前,以“匠心铸梦、云端砺技”为主题的陕西省第四届“三秦工匠杯”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在西安举办,以发现、评选更多技术能手、“三秦工匠”。近年来,陕西通过职业技能大赛、职工科技节、职工(劳模)创新工作室创建等方式,推动一线工人强化技能、提升素质,形成了省、市产业工匠人才选树培育体系。全省涌现徐立平、刘湘宾、何小虎等大国工匠和一批批“三秦工匠”,为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技能人才的坚实支撑。陕西是制造业大省,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省,需要一大批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这些工匠人才起步于职业教育,成长成才在生产第一线。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机制,深化地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的试点、示范建设,聚焦关键领域,推动企业与职业院校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活动、评价学习成果,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025年,全省持续推进13所省级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引导高职学校紧盯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深入推进工学一体化专业建设,及时调整专业设置,鼓励增设智能化、数字化专业,加快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劳动、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要真正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待遇,畅通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吸引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让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夯实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