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有一种毛竹,栽种后最初四年表面看似生长缓慢,实则在地下默默延伸根系、积蓄能量,待到第五年雨季,便以每日30厘米的速度拔节成林。这种厚积薄发的生长规律,启示我们人才培养当如育竹,必须保持足够的耐心与包容,以战略定力持续投入、长期支持,成就堪当大任的栋梁之才。
涵养耐心,既是遵循科技创新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励人才潜心钻研、实现关键突破的重要支撑。要建立长期稳定支持机制,针对技术研发周期长、攻关难度大的重点领域,以滚动资助替代一次性投入,对项目建设、技术革新、潜力培育实行全程护航,充分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要有“等得起”的定力,完善低频次、长周期的考核机制,突出标志性成果的质量与实际贡献,弱化论文数量、经费规模等短期量化指标,通过减少过程干预、持续松绑减压,营造鼓励潜心攻关、安心研究的良好环境。要有“给得足”的助力,看准了就坚定支持,既不急一时之效,久久为功抓好人才引进、项目落地、成果转化等关键大事,也不舍细微之忧,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才身边的“关键小事”,助力人才心无旁骛干事创业。
包容人才,彰显的是气度格局,考验的是责任担当。要尊重人才个性特点,用其所长、容其所短,不求全责备、不简单否定、不草率批评,以包容之心呵护成长,使人才从心底感到被尊重、被认可。要深化人才评价改革,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问东家、问专家、问大家”的多元主体评价方式,为不同领域、不同禀赋、不同成长阶段的人才铺设多元赛道、提供多维标尺,着力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评价机制。原始创新难有先例可循、也无既定模式可套,都是在“跌跌撞撞”中跋涉前进。要允许人才探索试错,健全人才创新创业容错免责制度,旗帜鲜明地为敢闯敢试者撑腰鼓劲、为“第一个吃螃蟹者”留足试错空间,让人才能够放开手脚干、放心大胆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