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党员论坛 / 泾渭时评 / 正文

以党政机关“紧日子”换取人民“好日子”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25-09-26 11:33 作者:高蕾 夏璐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厉行节约,不仅是一种作风要求,更是深植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制度安排与治理智慧。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民生福祉提供了有力保障。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中华民族自古崇尚节俭、反对浪费,把节俭视为美德,把奢侈看作恶习。在当代中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考量。

厉行节约是应对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我国幅员辽阔、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耕地、能源等均面临较大压力。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资源消耗持续增加,粗放式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党政机关作为关键公共资源的配置者和管理者,应当率先垂范,把有限的资金和资源用在刀刃上,以节约促发展,以高效赢未来。

厉行节约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方式正由规模扩张型转向提质增效型。在这一过程中,党政机关必须带头“过紧日子”,把更多财政资金用于科技创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生态环保等重点领域,使发展成果更加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厉行节约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重要举措。党政机关的作风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关系到能否长期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如果一味讲排场、比阔气,不仅浪费宝贵的财政资金,还会引发群众不满,损害政府公信力。相反,机关支出公开透明、厉行节约,能够以“政府自我削减”对冲群众的“相对剥夺感”,有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党政机关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主体,应把“让利于民”的理念常记心间,通过厉行节约、优化支出结构,把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多投向民生领域,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严控一般性支出,压减非必要开支。党政机关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大幅压减一般性支出,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要强化绩效管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确保每一笔财政资金都花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最大效益。

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升治理效能。党政机关应带头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在用房、用车、接待、会议等方面严格管理,推广无纸化办公、绿色采购、节能改造等措施,降低行政运行成本。同时,运用数字技术与智能手段提升治理效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开支,使公共资源使用更加透明高效。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力度。在“过紧日子”的前提下,要把节省下来的资金优先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支持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群众最关切的问题,以精准的公共资源投放切实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党政机关过紧日子,不是降低服务标准,更不是不作为、慢作为,而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治理能力,让群众过上更好的日子。这种“紧”,是自我革命、自我约束的紧,是精打细算的紧,更是责任担当的紧;这种“好”,是民生改善、美好生活的好,是社会公平的好,更是共同富裕的好。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居民收入差距、城乡差距、地区差距依然存在,人民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仍有种种“急难愁盼”。为此,党政机关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把更多“真金白银”投向民生领域,让发展成果的“蛋糕”切得更公平、分得更合理,真正实现“民之所望,政之所向”。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新征程上,党政机关要带头弘扬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以自身的“紧”换取群众的“好”,以“小节约”推动“大发展”。当政府学会“算细账”,市场才能“添活力”,群众才能“得实惠”,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会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凝聚起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磅礴力量。

(作者高蕾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作者夏璐系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魏捷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