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浪潮奔涌,基层治理迎来“云端”新机遇,而数据背后的温差也悄然出现。越是信息触手可及,越要警惕“指尖”代替“脚板”、“屏对屏”代替“面对面”。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重要法宝。从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解放农村生产力,再到“十五五”规划编制通过互联网收集逾300万条建言,这些宝贵经验无不印证:深入群众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础。新时代背景下,“到群众中去”仍是基层干部必须恪守的行动指南。
基层事务千头万绪,往往是各种矛盾的交织点。政策执行的梗阻、发展面临的困境、邻里之间的纠纷,绝非几份报告、几个数据所能完全呈现。不到田间地头,不知耕种之艰;不到街头巷尾,不懂市井之需;不到百姓家中,不明诉求之切。只有亲赴“现场”,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眼睛发现问题,才能获取最真实的一手信息,作出最符合实际的判断决策。
数字或许能勾勒出大致的轮廓,却难以传递细微的情感期盼和个性化需求。干部应带着情感、带着责任,坐到群众的板凳上,倾听“牢骚话”、细问“烦心事”,在心贴心的交流中捕捉最鲜活的民意。
河南省周口市“蹭饭书记”董桂林的实践就是生动例证。他时常带着鸡蛋、牛奶等“饭票”走进村民家中“蹭饭”,在轻松家常的氛围中调查民情。谁家有急难事,对村里发展有什么好点子,都在一碗饭、一席话中被真切感知。
“蹭饭书记”的事例深刻启示我们:数字化工具是辅助决策、提升工作效率的“利器”,但绝不能替代干部与群众之间面对面的直接联系。线上快捷沟通与线下深度互动相辅相成。要善于利用数字化手段了解宏观态势、办理常规事务,从而节省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必须线下解决的复杂问题。
“知政失者在草野,知屋漏者在宇下。”新时代新征程,广大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主动从“屏后”走到“台前”,从“线上”回归“线下”,既要善于运用数字化新技术,又要永葆深入基层、联系群众的老传统,在扎根泥土、感知冷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为人民群众的贴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