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出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工作汇报时强调,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各族群众广泛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这一重要指示为新疆民生改善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进一步做好“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各族群众的民生冷暖,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切的牵挂。“多搞一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项目,多办一些惠民生的实事,多解决一些各族群众牵肠挂肚的问题”“要坚持所有发展都要赋予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都要赋予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都要有利于提升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深情惦念、殷切嘱托,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彰显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置于优先级的价值取向。
乡村产业发展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重中之重”,更是让农民端稳“饭碗”、鼓起“钱袋”的关键抓手。只有让产业发展扎根乡村、惠及农户,才能让民生保障既有温度又有力度,让脱贫成果真正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如今,各地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将产业发展与民生需求深度链接,走出了各具特色的“兴产业、富民生”之路。贵州贵阳花溪区龙井村立足本地资源和民族特色,先后引进染坊、簸箕画坊等布依坊,不仅增加了就业机会,还丰富了乡村产业业态。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是缩小城乡差距、补齐乡村建设短板的关键举措,更是让各族群众就地过上“城里人羡慕的生活”的重要支撑。在教育领域,多地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在医疗方面,“医疗资源下沉”等政策落地见效,农民群众不用为看病长途奔波;在养老和托育方面,乡村互助养老服务中心、村级托幼点不断涌现,有效纾解了农村养老和育儿的双重压力。
激发内生动力,是让各族群众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的核心密码,更是实现共建共享的根本路径。各地通过政策引导、技能培训、典型带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小积分换大文明,村民用参与环境整治、公益服务、产业发展得到的积分换取生活用品或生产物资,“多干多得、共建共享”的理念深入人心。当群众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主角”,乡村建设的热情才能持续高涨,共享的成果才能惠及更多群体。
风好正扬帆,策马再奋蹄。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征程上,要始终锚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坐标,以产业发展筑牢民生根基,以社会事业补齐民生短板,以内生动力激活共建活力。唯有如此,才能让各族群众在参与中收获成果、在共享中感受幸福,让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篇章更加绚丽多彩。